初冬时节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寒意渐浓。在五福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田锦勇正在自家的菌棚里侍弄香菇。“通过种香菇,我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学到了技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田锦勇这样说。
田锦勇(左二)在自家香菇大棚讲述他学习种植技术实现摘帽脱贫的故事。本文摄影:谭秋盛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有33.85万,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近两年,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许多移民户种起了食用菌。但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户种出来的食用菌品质不一,收入并不稳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6月,三峡集团援助的“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项目在黔西南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兴义师院”)启动实施。在项目的助力下,兴义师院的师生们,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兴义师院老师讲解“滇黄精”的种植技艺。
在兴义师院师生的指导下,田锦勇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今年他家的4棚夏菇喜获丰收,一级菇产出率达90%以上,当季净收入近4万元。据了解,项目实地指导的20户种植农户,均实现了盈利增收。
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兴义市仓更镇下寨村的中草药种植地里,小苗分级,添加水苔,认真捆绑,村民们正忙着将铁皮石斛附生种植在板栗树上。在中草药种植团队的技术指导下,村民开展铁皮石斛、滇黄精、山豆根、白芨的种植,形成了林下立体中药材栽培新模式。
在仓更镇种植基地,干完农活的村民们一边吃午饭一边交流种植心得。
中草药种植项目负责人、兴义师院生物与化学学院周丽老师介绍道:“相比较传统的种植模式,林下立体中药材栽培,可以为一些需要一定遮荫度的中药材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中药材的生长更好了。而中药材的种植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隙,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值大大增加。”
目前,该项目在当地协助建立栽培示范点1个,培训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45人次,参与项目的农民户直接增收均超过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