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加速器”是观察科技公司每年风向的一个重要参数。
例如,2019年以前腾讯的加速器叫“AI加速器”,与2016年开始的AI风潮同步,但从2019年之后改名叫做“产业加速器”,同年腾讯首次提出要做产业互联网。今年,双碳热潮涌起,又有了新变化:首期碳中和加速器开启。随后,6月9日腾讯就首次对外发布两款能源行业产品。
此外,还有百度的“加速器”,虽然一直都叫“AI加速器”,主打AI技术的产业落地,但是每期招募的企业领域也有所不同侧重。第七期中“智慧能源”企业仅有3家,到了去年第八期,同类型企业就增加到了9家,整体企业类型也从13类收敛到4类,分别是智慧工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金融。而这与百度布局“AI+双碳”的时间线一致,其中“AI+双碳”业务正是由百度智慧工业部门负责。
由此可见,加速器和科技公司每年的布局重点几乎一致。今年,科技公司的重点无疑都是向碳中和靠拢,其中,能源行业是关键抓手。
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一来,赛场足够广阔。在《2021中国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蓝皮书》中显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来30年,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能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二来,能源行业中国企所占比例较高,减碳需求更迫切。“出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社会责任感,会对自身碳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行业人士对钛媒体App表示。
不过,能源行业本身相对传统、自身的市场逻辑、商业模式、服务形态、产业链条、安全要求、硬件条件等都更为复杂,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想要跨界掘金也并非易事。
百万亿能源战场
当前,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中国近8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因此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能源是主战场。
能源减碳,既要做减量,也要做增量。减量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增量是用绿色能源取代原有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企业在短期内提高机组效率、降低单位燃料消耗, 在中长期实现角色转换,从提供电力满足基本负荷需求转变为提供系统灵活性调节与运行备用能力。又需要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生产企业在大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结构下,精确预测发电量、降低波动性对电网消纳的影响。
而这,都需要技术的加持。就像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主任曾鸣所说,数字革命驱动能源革命,数字技术对能源转型趋势的支撑是关键。
双碳表面上关注的是“碳”的问题,但能源转化过程的实现都是以技术为载体实现的。比如,在能源输配环节,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可以进行智能调度,减少电网波动,提高绿电使用比例;对于区域能源,需要解决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了使分布式清洁能源能够在本地更好的消纳,也需要依赖大量数据的接入和并网的优化算法等技术。
当然,技术带来的不只是效率、安全的提升,在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看来,数字化技术进入到电力行业还能够实现更低成本的电力供应。“数字化技术是一个快速迭代的技术,怎么跟重资产同时技术特点又特别明显的电力行业更好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以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性。”
在《2021中国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蓝皮书》中,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来30年,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能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服务于能源减碳目标的各类科技企业将迎来可观的市场前景。
科技大厂相继卡位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曾提到,“为什么成功的大企业会倒掉?因为他们按照既定技术轨道发展自己,能力结构逐渐固化,成为无法变革成功的死穴。”怎么破解这样的魔咒?书中给出了两种策略:内部变革或者成立独立于现有团体的新团队。
所以,科技公司在进入能源产业的第一步大多是组织架构调整,比如设立独立部门或子公司,以此向外界传递自身创新以及进军能源产业的态度。
华为算是动作较早的一个。2020年5月,华为网络能源就更名为“华为数字能源”。一年后,华为数字能源业务独立,成立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之后陆续成立的军团中,也有多个与数字能源业务相关。
顺着华为的思路,中兴通讯也成立了数字能源经营部,朗进科技内部专门设立了数字能源事业部和数字能源子公司。
腾讯则是在2021年10月,将能源业务独立成为腾讯云的一级部门。在这之前还宣布前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加入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全面负责智慧工业、能源、终端、文旅、地产等业务。
具体到业务上,各家科技公司的特点趋向一致,大多是从自身的优势业务出发与能源减碳进行关联。
自2019年提出要做“产业互联网”,腾讯给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连接器。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从连接到激活:数字化与中国产业新循环》一书中说过,从数字化的根本来看,度量和连接是产业互联网助力产业革新的两个支点。切入到能源行业,“能源连接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数字孪生(Tencent EnerTwin)”两款产品扮演的仍然是数字助手和连接器的角色。
“我们不会去做一些偏业务深入应用型的产品,我们把自己定位在多技术融合的中间层,和更多的生态伙伴们一起去解决业务问题。”腾讯云副总裁、能源和资源行业产研总经理刘立萍表示。
之所以会选择做连接器,也是因应能源行业的需求。能源行业的数据很多是连续数据,比如天然气流体数据,或者石油数据。另外,能源行业过去多年的传统发展,里面的数据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系或者标准,要想把数据之间对接起来不仅涉及到数据规模的问题,还有数据纳管的问题。“对这些接口和数据模型进行复杂化的抽象,只有既中立又有技术掌控力的公司才能够去做这个事情。”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优图实验室总经理、腾讯智慧工业和服务业产研负责人吴运声说道。
电子商务出身的京东,则是基于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能源行业提供数字化升级方案。比如与陕煤运销集团的合作搭建运销云,实现煤炭的数字化流通;为石油企业提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还与天润新能合作成立新能源公司,提供综合能源、低碳绿色解决方案及智慧能源管理等服务。
作为首先喊出“All in AI”的百度,在布局能源减碳时,一如既往地选择了“AI+双碳”策略,“碳中和实现的核心在于能源结构优化与能效提升,这对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AI在这三个环节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百度智慧工业副总经理常城对钛媒体App表示。
据钛媒体了解,百度的业务主要聚焦在两端,一端是能源的生产端,也就是能源供应商;一端是能源消费端,也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一些制造型企业。
挑战重重
“双碳”战略下,科技企业把数字化和智能化带入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却也挑战重重。
根据钛媒体App观察,各大能源企业本身在数字化转型上的布局也在加快。有的能源企业成立了数字化新公司,比如南方电网成立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建成立中能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有的还通过原有体制的方向转变推动数字化进程或者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
面对能源行业内部的发展,科技企业如何定位?
腾讯云副总裁,能源和资源行业总经理石梅表示,“腾讯主要是面向业务,通过多技术融合提供一些解决方案,跟能源客户已有的或者已经选择的一些大的平台级产品,应该算是能力的补充。”
另外一家ERP厂商SAP则是选择合作的形式,与国网数科共同开发“精益电碳账本”的项目,既发挥自身在企业、产业链条中精细化管理的数据和管理能力,又利用国网数科在绿电、绿证方面的专业及相关解决方案,整合出一套解决方案,共同推广。
另外,能源行业与科技企业间加速融合的特征虽然越发突出,但“融合人才”依旧缺乏。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峰就坦言,能源人相对比较传统,受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压力,能源领域的分工也非常复杂,去突破自己、拥抱新兴的数字化技术难度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数字化科技企业了解能源痛点的人才也是欠缺的。
行业扩容的压力、融合人才短缺之外,研发成本也是一个问题。常城表示,对于风电、光伏发电量的预测,很大程度上的挑战来自于现有气象数据的质量不高、偏差度较大,对预测结果会有较大影响。而且这项技术本身复杂程度较高,需要与每个场站、每台机组的具体位置相结合来做预测,因此在提升现有预测精准度上,所需投入的研发成本也是巨大的。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能源产业技术变革的命题刻不容缓,但能源产业的复杂性,也为融合过程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跨界其中的科技公司来说,想要以数字技术供给者的角色成为能源产业升级变革的关键一环,落脚点还是要基于自身定位,发挥核心优势,真正去解决行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