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为什么我国空气质量能有这么大改善?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关键举措是大力调整“四个结构”,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
十年前,北京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力调整“四个结构”,从“APEC蓝”到“阅兵蓝”再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不再是奢侈品。同时,产业结构实现飞跃,交通便利互通、多网融合,城市环境治理精准、科学,能源结构清洁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减量约束倒逼集约高效发展,相关部门严格落实产业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加大对能耗较高、排放较大的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淘汰和限制力度,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退出。腾笼换鸟,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进、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壮大。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28700亿元,同比增长32.6%。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倍,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实现了新飞跃。
着力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构建便利互通、多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2021年底新开9条段城市轨道线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783公里,调整134条地面公交线路,城区公共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28430公里,新建安河桥北站等驻车换乘停车场,引导小客车在远端换乘公共交通。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优化运输结构,提升大宗物资铁路运输规模,实现车辆能源结构和排放结构双优化。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均为新能源车,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50%,2.1万辆巡游出租车完成油改电,3000余辆燃油轻型货车淘汰更新为纯电动货车,建成新能源智慧驾培园区,充电桩的数量1000余个,创国内单体场站之最。
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治污,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北京市建设了多维立体观测系统,创建了精准排放清单技术,搞清楚了北京大气污染的成因,找准治理的目标,能够精准识别污染排放的特征和重点问题。大气污染治理非常明确地聚焦到燃煤、货运卡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治理上。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具备大数据分析和实时流计算的应用平台,可以在线追踪10万辆以上的重型柴油卡车,可以动态的更新超标车信息,拦截超标车,建立了全封闭闭环管理机制。通过道路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精准定位扬尘源,提升精细化的扬尘管理水平。通过自动监控系统,监控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通过热点网格开展精准执法,利用车载移动监测设备辅助现场执法,走航式排查VOC重点高值区。
全力推进煤炭清洁替代,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清洁化变革。坚持首善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出台《北京市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煤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运行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补贴。先后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淘汰燃煤机组272.5万千瓦,新增燃气机组724.2万千瓦,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持续推进采暖、工业锅炉用煤的清洁替代,实现31座新城集中供热中心、中心城区63座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完成3万多蒸吨锅炉清洁替代,基本实现城镇供暖和工业用煤的清洁替代。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农村生活环境更加清洁、取暖炊事更加省时省力、使用更加安全放心,居民用能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北京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截至2021年底,北京地下水连续6年回升,储量增加了25.5亿立方米,实现了"藏水于地"。全市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五大河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入海。如今,北京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已成为老百姓的骄傲。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