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滕云
上海市嘉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抓环保、促发展、惠民生”这条主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转型发展初见成效,致力于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共生的诗意栖居之地,全力建设美丽嘉定。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嘉定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2022)》,以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为核心,推进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强化扬尘、餐饮、汽修等污染防控,全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21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改善(下降)5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AQI)为331天,较2015年增加89天。今年1月—8月,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9天,优良率为87.1%。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截污控源,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巩固涉重金属企业等点源污染整治成效,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18年年底,全面消除中小河道黑臭;2020年年底,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2021年,18个水环境市考断面全面达标,比考核开始年(2016年)提高77.8个百分点,其中13个市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占比72.2%)。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对腾退地块污染防治信息全覆盖摸排,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情况可控。2021年,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
建设“无废城市”。今年4月,嘉定区正式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在硬件方面,嘉定区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湿垃圾等垃圾处置设施,持续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为“无废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软件方面,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1+X医废最后一公里”收处体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稳步提升。同时,立足全区产业布局,探索汽车产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培育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拓展医废“最后一公里”收运模式,形成高效的直运体系,确保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动态清零。累计收运医疗废物4597.03吨,日均收运51.65吨,日最高收运量达到91.95吨,为本轮疫情前的6.4倍,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打造“低碳”新城。启动低碳示范建设,在嘉定新城核心区——“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内选取低碳发展实践区创建区域,针对能源、交通、产业、生活和碳汇等领域完成区域内碳排放现状调查、碳减排项目排摸与减排潜力分析,编制发布《嘉定新城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指南(试行)》,形成新城低碳发展实践区创建方案。后续将围绕“双碳”战略,创建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园区,形成嘉定区“低碳”实践的一系列样板,切实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督执法质效。创新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执法“责任田”制度,通过大数据筛查、走航监测、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精准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2019年以来,共建成19个自动监测站点,在全市率先开展大气传感器网格化监测。同时,完成智慧环保数据一期平台项目建设工作,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和预警预测。
以温暖服务纾解企业困难。推出优化本区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的9条具体举措和3项保障措施。同时,对汽车制造业等18个行业38类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建设项目即来即办,受理当日完成环评审批。开展环评和排污许可证“两证合一”试点,推进两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开展帮扶指导工作,编制《关于复工复产期间环境管理常见问题的解答》《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问答2.0(口袋书)》等宣传资料,解决企业日常环境管理难题,助力企业平稳顺利复工复产。
下一步,嘉定区将继续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老百姓在更高水平上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