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鸟撞调查相当于城市的体温表

来源:     作者:百灵环保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1-23    

当一只鸟儿被它眼中的“树木”吸引而奋力飞去之时,却不料它将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那些“树木”不过是反射到玻璃幕墙上的影子罢了。鸟撞建筑,是指鸟类因玻璃透明与反光的特性而无法认出玻璃的存在,从而与建筑相撞的现象。在中国,鸟撞事件并不少见,却鲜少有人关注。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彬彬及其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团队以及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获得了菠萝科学奖生态奖。

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科学公共传播

自2018年以来,李彬彬带领的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团队发起了中国鸟撞调查,至今为止已开展4期,全国31省共1500多人次志愿者参与。他们的工作揭示了中国鸟撞的常见鸟类,容易发生鸟撞的建筑,以及鸟撞的时间等。

“这是让科学走近公众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鸟撞。”在李彬彬看来,大众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传播知识的对象,同样也可以成为产生知识的群体。

以鸟撞为例,公众可以通过观察做出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同时也可以把总结出的知识转变成行动力量,比如进行一些玻璃改造活动来减少鸟撞。

在玻璃上贴上防撞贴纸可以有效减少鸟撞。李彬彬供图 

“之前我们认为科学研究是特定人群才可以做的事情,但如果有着完善规范的设计前提,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科学研究。”对保护科学来说更是如此,它本身即是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而产生的一门科学,更需要有大众的参与。

引导大众关注和参与鸟撞调查,与李彬彬一直尝试把公众群体加入自己的研究中有关。在此之前,李彬彬也做过许多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但是它们往往离大众比较远,更多的是在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区。

“但是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对他们来说,真正理解荒野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很难的。即使他们短暂地参与到我们组织的一些考察项目中,在体验之后回到正常的城市生活,仍然不会有多大的行为变化。”

鸟撞这一命题的特殊性在于,它距离公众更近,并且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和在荒野地区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即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这也与2022菠萝科学奖的主题“生命,我猜你不知道”不谋而合,都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引导大众认知,回应人与自然相处课题

李彬彬在很多分享中提到,我们的城市现在位于的这片土地,在人类没有改变它利用的性质之前,同样也是最适合野生动植物们生长的地区。人类选择舒适的地方作为居住区,野生动植物们也会选择这样的地方聚集。

那么城市里面,究竟能否实现人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协同进行?

实际上,我国早在古代便开始以立法形式对野生动植物给予保护,如《汉书·宣帝纪》载:“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不过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与城镇化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破坏了一部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忽略了对于它们的保护。

“对城市居民来说,鸟撞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冲击,因为它直接面临生和死的问题。”李彬彬认为,鸟撞项目不光是要回答它背后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城市设计需求方的公众是怎么认知的。

鸟撞致死的鸟。李彬彬供图 

近两年,有关野生动物出现在人类栖息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人类活动挤压野生动物原本的生存空间,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吸引部分适应性强的物种,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而带来种群扩张……

随之而来的,是在城市中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新课题。某些攻击性较强的野生动物活动区与人类居住区的重叠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应的冲突。

“我们不希望因此干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精准的野生动物管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李彬彬还提到,要真正建立起居民与野生物种和谐相处的秩序,就需要加大对公众预期和行为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而这也意味着一个较长的知识普及过程。

对话不同群体,形成生态保护共识

“作为科学工作者来说,不能指望科学自己会说话,要把晦涩的内容转变成大众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传播。”鸟撞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时候大家只是直观地看到这一现象,但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科学研究者不仅仅将工作局限于自己的实验室,也要承担起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的使命与责任。

李彬彬认为,呼吁生物多样性保护首要的是和不同群体对话,让其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这也能帮助研究者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

“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等行业是和整个城市生态相关的,但是我们往往关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比如气候、土壤、水文等。”李彬彬指出,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往往从人工环境的角度出发,却忽略了生态效果。

“我们可能还在制造一个水晶球里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水晶球外面的玻璃打开,让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状态。”

正在进行鸟撞调查的志愿者们。 李彬彬供图

而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的认知也很重要,因为他们的需求最终会变成城市规划设计的推动力。所以科研工作者应当更多地与政策制定者进行沟通,增强行业间的交流,普及对于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只有促使上层和底层两者观念转变,才能更好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于李彬彬来说,她带领的团队正和国内多家自然保护公益机构发起“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联合更多力量共同开展公众科普和建筑改造以改善鸟撞现象。她也一直在思考,未来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鸟撞调查相当于城市的一个体温表,只不过它测量的是鸟撞事件的次数和地点,以此来帮助我们监测城市和鸟类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其中,通过直接的观察引发思考,进而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方琬夷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