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刘于2017年11月15日入职机械加工厂,职务为普通工人。2021年4月20日,机械加工厂以小刘2020年累计请假超过10天且无请假条,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向小刘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小刘遂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机械加工厂支付拖欠工资、高温津贴并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仲裁委裁决支持了小刘主张高温津贴的请求。
机械加工厂不服该裁决,认为小刘的工作岗位系室内,其公司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将小刘工作的室温降低到33℃以下,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公司无需向小刘支付高温津贴。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刘系室内工作,工作的车间室内面积4400㎡,高度9.1米,车间空旷,通风良好,夏季配有降温设施(大型风扇多台),每个工位都配有工业用电风扇,工作人员密度小。机械加工厂委托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对其公司生产车间工作温度进行检测,温度均在33℃以下,小刘对该测温记录不持异议。现机械加工厂和小刘一致认可,机械加工厂在小刘工作的室内配置了电扇进行降温,小刘未提供其他充分证据证实其工作场所符合支付高温津贴的条件,故小刘主张的高温津贴缺乏事实依据。最终,法院判决机械加工厂无需向小刘支付高温津贴。判决宣判后,小刘未提起上诉。
法官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劳动者主张高温津贴的,应对自己工作环境和条件符合支付高温津贴的条件承担基本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反驳的,应就已经采取有效降温措施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中,机械加工厂举证证明已采取有效降温措施,保障小刘室内工作温度低于33℃,因此无需再向小刘支付高温津贴。
法官提醒,高温天气下,用人单位除了支付高温津贴外,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健全劳动者防暑降温保护制度,按规定为从事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须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须药品,也不得以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须药品冲抵高温津贴。
同时,用人单位应按照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严格遵守高温作业的时间要求,如遇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的强高温天气,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如遇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40℃以下的中度高温天气,安排劳动者室外作业的时间累计不能超过6小时,不能以延误生产进度等为由拒绝采取高温时段调整工时,也不能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而以此扣除或降低劳动者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