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别致的生态公园,几年前曾是堆满渣土的砖厂废弃地

来源:     作者:百灵环保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0-12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个绿意盎然、景色别致的生态公园,几年前曾是堆满渣土的砖厂废弃地。


维护人员在为植被浇水,黑天鹅在湖边觅食。曾震摄

近日,北京温榆河公园一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环境报记者来到位于顺义区的“故城记忆”园区,感受温榆河公园的“前生今世”。

低扰动系统修复

来到园区内,公园维护人员给记者讲述着公园的修复历程:“在经过仔细地勘察和技术资料分析后,可以确定渣土山稳定性良好。因此,修复的重点在于采用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措施,将荒地变为草木葱茏、物种多样的自然园地。”

为了不破坏山体多年以来的稳定性,修复过程需要做到低扰动。针对这样的现实需求,园区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经过对山体的勘察,园区在山顶处保留并强化了台塬特征,调整微地形使排水更加便利;为保证植物,尤其是高大乔木生长的必要条件,还进行了平均厚度约2米的覆土工作。

“在四面边坡的修复上,因为东侧空间充足,园区采用了放坡整理。”维护人员对中国环境报记者说,“北、西、南三面都比较陡,受限于此生林地、高压线还有龙道河等因素,重点关注了边坡支护、生态引流等工作。在新植区域也广泛采用一种叫作椰纤植生毯的可降解材料进行固土护坡。”

园区内设置了垃圾分类桶,一旁是水韵长廊。曾震摄

在排水组织上,公园有自己的“法宝”。据维护人员介绍,水平和垂直方向依靠的是生态引流沟和截流沟。“这些设计好的沟渠可以传输雨水、阻滞雨水的瞬时冲刷,再让它们流入山脚林地中的雨水花园,经过一系列的自然过滤净化后汇入公园的水体中。”这样的体系构成了整个公园海绵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因地制宜种植物

经过园区持续1年的生态修复后,山顶3万余平方米的场所呈现出了起伏的台塬地貌和开阔的疏林草甸风貌。“因地制宜”不仅要体现在生态修复上,还要体现在植被的种植上。

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类型也是公园发展的一大重点。维护人员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在山体的不同区域,需要根据坡度、覆土厚度、水土稳定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生长、抗性较强、萌发能力强且根系发达的乡土植物,构建出近自然群落。”

游客在草坪绿树间游览。曾震摄

跟随着维护人员的脚步,中国环境报记者来到山顶。维护人员一一介绍着各种植被:“这里大面积种植的是低维护的狼尾草、委陵菜,还有混播耐旱地被铺底;南坡、西坡稍陡,种植的是紫穗槐、黄栌、沙打旺、华北紫丁香、华北绣线菊和多花胡枝子这些贫瘠而且固土护坡能力强的植被;北坡较缓,以耐阴且利于土壤改良的野豌豆为主;东坡小气候环境好,以粉黛乱子草和柳叶马鞭草为特色花坡植被,塑造出让人喜爱的大景观。”

此外,上层乔木以榆树、毛新杨、元宝枫、银杏和油松等乡土树种为骨架,搭建出了四时相宜、平阔高远的自然风景。“在整个植被种植的过程中,复层且近自然的灌丛草甸生境逐渐形成,也成了这里的自然风光特色。”维护人员说。

游客在公园座椅上小憩,前面是园区设置的园艺景观。曾震摄离开时,记者在展板上看到了民国时期《顺义县志》一书中对“温榆远树”的描述:温榆北望大坪芜,十里烟波沙半铺。往事蓬茅争秀色,今朝杨柳系征途……百年前的风光虽已不在,但经过公园因地制宜的固土护坡和生态修复工程后,这里摆脱了荒芜的标签,呈出独属于现代的崭新风景。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李翔宇 中环报见习记者曾震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