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与过去相比,完全是变了样,现在大家不愿走远,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幸福。”家住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山水泾螺洋脚河段附近的村民叶卫娇由衷夸赞。日前,路桥区山水泾流域及蒋桥断面水质提升工程正式收官,居民闲暇生活多了个新去处。
图为路桥街邮亭泾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的景观河数年前还曾是重污染河道。“螺洋脚河作为山水泾几条支流中污染最严重的河道之一,水质此前才只有Ⅴ类,根本不达标。”螺洋街道办事处农业副主任黄剑君介绍,项目实施后,山水泾流域及蒋桥断面水质年均值均能稳定达到Ⅲ类水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图为蓬街镇青龙浦。林黎军摄
近几年,路桥全区上下众志成城,以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实施了各水系主干、支流河道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人工湿地等水生态修复举措,保障水质稳定达标甚至持续性改善,以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助力美丽路桥高质量发展。
重塑清水绿岸的山水泾
山水泾全长6.4千米,是螺洋街道唯一一条市级河道。由于途经7个村(居、社区),沿岸小区的生活污水排放,加上原流域周边村居未覆盖二级管网,终端管网排水氨氮指数高,山水泾水环境堪忧。
近年来,这个街道结合山水泾实际情况,逐步打通治水难点:2017年,螺洋脚河景观综合提升工程、十路线绿化景观工程完成;2019年,螺洋脚河连通工程水利部分全部完工,河道全面连通……
治水非一日之功。为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去年年底,山水泾流域及蒋桥断面水质提升项目启动,涵盖上分水至山水泾蒋桥断面及流域内的6条支流,设计河道总长为16.16千米,包括河道两岸缓冲带以及周边的农田。
“工程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工湿地构建工程、水力循环工程、应急治理工程及水质监测工程;第二阶段为生态系统构建工程、面源污染净化工程、内源底质治理工程,多个工程同步进行。”项目技术负责人郑加兴说。
以水力循环工程为例,为了增加山水泾流域内河道的流动性,该项目通过水力循环分别在四个位置调水补水:山水泾上游至车头河调水,东江河下游至狗尾巴河调水,螺洋脚河处理后补水,水刺里泾末端调水,四位一体、多管齐下以达到“清如许”的效果。
走进山水泾螺洋脚河段所在的上倪村,河道两岸草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水草清晰可见,沿河而建的游步道,不时有行人慢跑、散步,还有随处可见构筑巧妙的亲水平台。完成治理后的山水泾及其支流河道“颜值”有了大幅提升,为路桥再添一处靓丽景色。
受益远不止于此。眼下,该村正在河岸边建设一批拆迁安置房,占地20亩,共86间房屋。“村里其实共两批拆迁安置房,相比临街的区块,靠岸这块又在田间,位置偏僻,且此前河水水质差,村民们都不想选。如今水好了,环境也美了,大家转变了思想,觉得家门口就有个公园,岂不美哉。”上倪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荷桂说。
以水为景,以景兴产。黄剑君介绍,下一步,街道将以水质提升为契机,整体规划,让附近的居民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推进呼声高的排涝工程
路桥地处温黄平原腹地,地势低洼,上承黄岩泄水之压,下受潮水顶托,排水距离远而不畅,是温黄平原重点涝区之一。对此,近年来,路桥区强力推进以治洪水、排涝水为主的重大项目行动。
青龙浦自古以来发挥着防洪排涝、蓄洪减灾的作用,承担了路桥区三分之二农田的灌溉用水,70%以上的涝水要通过这里排入大海,在河网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2013年,该区决定启动实施青龙浦排涝工程。
图为“爱护母亲河 清净南官水”小红萌志愿者助力“五水共治”行动。
通过项建报批、初步设计编制报批、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2017年,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通过新开、拓浚青龙浦河道,增加入海口门,形成温黄平原中部区域通江达海的快速排涝通道,尽快将路桥城区的涝水直排入海,有效提高该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建成后,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可降低路桥城区最高水位0.16米,减少淹没时间18小时。”路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水利科科长胡小敏说。此外,结合长潭水库灌区引水,可通过调度十塘节制闸和青龙浦排涝闸站,加快河道水体流动,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目前,蓬街镇省控三条埠头断面已达到Ⅲ类水质目标。
山水泾流域及蒋桥断面。沈琦楠摄
位于桐屿街道的飞龙湖生态区,是台州市绿心生态区总体规划的核心区块。以往这片低洼地经常出现洪涝,更让人揪心的是,在生态整治推进前,没有截污纳管的生活污水和小作坊污水排放,飞龙湖水质仅达Ⅳ类。
以群众呼声为导向。2011年3月,路桥投资10.98亿元,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水环境改善和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启动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排涝河道、桐屿低地调区、排涝隧洞、栅浦闸扩建和内河节制、引水工程等。
建成之后,飞龙湖水质达到Ⅲ类,通过调水蓄洪,可拦蓄台州绿心生态区范围内年1000万立方米径流的大部分水量,使路桥城区、桐屿、螺洋等地的防洪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一定程度上减轻金清新闸等工程排涝负担,对提高温黄平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区水环境、提升城市新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螺洋脚河水上生态浮岛。沈琦楠摄
今年9月,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桐屿低地调蓄区及下分水河道、高新河河道标段已顺利完工,通过验收。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使用后,将进一步发挥工程防洪排涝整体效益,为飞龙湖区块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打造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古语有云:“温黄熟,台州足”。实则指人工开凿于五代的南官河在历史上承担商贸运输重任,其主河道和另外九河及支河九百三十六泾,灌溉田地七十一万亩,不仅满足平原所需,更保障了台州全域的粮食供应,对整个温黄平原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岁月流转,由于路桥区流域内河密布,多为断头河浜,自净能力不足,加上早期城市建设,河道存在部分管网老化破损、排水管网雨污混流、合流排口溢流严重等问题,南官河水质基本上为Ⅳ类至Ⅴ类。
2021年,南官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启动,对南官河干流及5条支流、近35万平方米的流域面积,实施水下水上等一整套治理措施,南官河水质首次达到Ⅲ类。
邮亭泾是南官河众多支流之一,河道全长700米,因地处路桥十里长街历史文化街区,河水的水质决定着老街环境的品质。
项目启动以来,该区应用水下生态修复新技术,在大量栽植“水下森林”的基础上,投放了1660升食藻虫,以“一虫一草一系统”为核心,构建“食藻虫—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打通生态链,恢复邮亭泾水体自净能力。
河道面貌的改善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辐射效应。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再现往日繁华盛景,路桥在十里长街区块,启动实施占地275亩投资20亿元的河西未来社区、182亩15.9亿元的南官新天地文旅、86亩2.2亿元的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等十余个重大项目,全面融合中盛城市广场等现有资源,全力勾勒城市新风貌、打造消费新地标、展现南官河畔现代版“清明上河图”新图景。
路桥街道十里长街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阮文忠介绍,十里长街街景立面改造及亮化美化工程,总用地面积2.9万平方米,涉及住户300多户,主要包括排污、给水、建筑立面改造、景观绿化、亮化及智慧街区建设等工程。
十里长街历史文化街区。沈琦楠摄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经过筹划改造后的十里长街重现繁华,不仅是镌刻路桥人乡愁记忆的城市地标,也是节假日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