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云南,天高云淡,万物竞秀,山水迷人,折桂香远。
在多彩的季节里,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环境报社、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承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支持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云南。
5天时间里,10位洋溢着环保热情、创作激情、文学才情的作家,行走滇池之畔,了解五百里滇池水质由浊到清的变化历程;深入溯源洱海,体会洱海从源头到下游一路畅“清”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探访美丽乡村,见证“两山”转化生动案例,领略乡村振兴崭新图景;聆听历史文脉,感悟悠悠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推动之力。
感受千年古韵,行走诗意山水,聚焦攻坚一线,把脉绿色发展。这次采风是真正的生态之行、绿色之旅,作家用脚步丈量大地,不仅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效,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激发起内心强烈的责任意识,立志以文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美丽中国。
走进攻坚一线,了解治污历程
提起彩云之南,最具代表性的存在就是“高原明珠”——滇池。它曾是无数昆明人心中家乡最美的存在,也曾是不少人心中隐隐作痛的伤疤。“60年代淘米做饭,70年代游泳洗菜,80年代开始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生动再现了曾经的写照。
采风团初到昆明,便来到位于滇池之畔的宝丰湿地和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考察调研,深入采访滇池湿地建设及水生态恢复情况,系统了解滇池保护治理历程、工作及成效。
当听到“进口有35条河流,出来只有一条,而且昆明有八九百万人口,外加城市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因素”时,采风团团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亚洲不禁感慨,没想到滇池治理存在这么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客观规律,强调“要用始终干净的心态,面对滇池”。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雄彬介绍说,云南省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将滇池治理作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系统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入湖河道整治、外流域引水与节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等工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使得滇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如今,滇池恢复湿地3.95万亩,湖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得到极大改善,许多消失多年的鸟儿回来了,许多珍稀濒危鱼类物种数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同样引发采风团无限感慨的,还有大理洱海治理保护的故事。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大理人的母亲湖。然而洱海的命运也曾一波三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一度因水质下降而“黯然失色”。
面对严峻形势,大理开展了一系列洱海保护举措,实施取消网箱养鱼、全面推行“三禁四推”工作,实施27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
洱海风光。大理州文旅局供图
如今,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洱海水质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回来了。环洱海而建、全长129公里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
“大理既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生态文明的高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作协第五届主席团主席许辉第一次来大理,看到大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忍不住称赞。
湖水清清,波浪声声,苍山洱海间回荡着美丽乡愁之歌、诗和远方之歌、绿色生态之歌。
深入美丽乡村,见证“两山”转化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如今,高原明珠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离不开洱海沿岸村民和洱海上游的付出与贡献。
洱海。大理州文旅局提供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是洱海边的一个小村落。为了腾退土地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实现“人退湖进”,沿洱海15米范围内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就是其中之一。他主动关停自己精心打造的客栈,两次拆掉自己的房子。“虽然心疼难受,但我明白只有把洱海保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何利成说。
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洱海的上游洱源县。作为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洱源县有大小支流560条,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60%左右。洱源境内河流的水质、水量变化,深刻影响着洱海全湖的水质。
为保护源头水质,洱源县建立了弥苴河管护制度
对此,洱源县时刻把源头意识作为行动自觉,努力做出源头贡献。加强河流、湖泊保护治理,实施3条主要入湖河流及干支流188公里生态治理工程,建立弥苴河管护制度,探索规模化种植,着力推进生态修复……
值得欣慰的是,努力与付出,不仅换来了洱海的生态之变,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之变。通过提升生态“颜值”和产业“绿值”,洱海沿线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如今,何利成继续经营客栈,同时又向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包下古生村580余亩土地,在公司指导下轮种水稻和油菜,生产出古生村“洱海留香”生态米、绿色菜籽油等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洱源县茈碧湖镇茈碧湖北岸梨园村,是洱海源头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了不让污水流入茈碧湖,进而影响洱海水质,村里投资1480万元建起了污水收集处理回用项目。除了实现污水全收集,还进行两级深度净化,对中水进行全部回用,用于灌溉北侧的230亩干旱果园和300多亩环村面山植被。
如今,这座因栽种着7000余株树龄为500年左右的古梨树而得名的美丽村庄,不仅从根本上控制了入湖污染,有效削减了茈碧湖的污染负荷,同时还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旅游品质,促进梨园村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梨园村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特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兴旺。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开毅感慨地说,“走进烟雨濛濛的洱海,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景致的变化,更多的是当地村民因保护洱海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样的洱海能触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新景致。”
聆听历史文脉,守护发展根基
除了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颜值”,大理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梁画栋的墙院,串起回望千年历史的画卷;古朴老物件,哒哒马蹄声,叩响一段仿佛穿越的旧日时光。这是传承千年的传统农业大镇、农耕大镇大理喜洲,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拍摄地,更是老舍《滇行短记》中所讲述的那个奇迹,“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在喜洲,采风团聚焦人与土地的关系,感受喜洲自古以来的农耕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给当地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而在有着“白族原乡”“文献名邦”之称的剑川,以及拥有“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六张金字名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巍山,采风团更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政府部门通过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发展特色产业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勃勃生机。
石龙村
石龙村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唱白族调子,因此又被称为“白曲村”,村里不少歌手在传承千年的白族盛大民族传统节日——石宝山歌会上夺得桂冠,是歌会中不可或缺的“弦音”。
为了有序开展非遗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当地政府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在村里建立国家级非遗石宝山歌会节传承基地,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使得石龙村成为有名的民俗文化示范村,有省州县非遗传承人32余人。
村里的产业结构也从原来的种养殖业为主,发展到旅游从业、创业,中华蜂养殖、中草药种植以及民族文化表演等在内的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齐头并进,石龙村乡村振兴走上拥有持续“造血”动能的快车道。
巍山红河源九曲十八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巍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巍山发展茶叶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巍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巍山东莲花村也是如此。作为红河源头第一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自建村起便是南方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地。近年来,巍山县委县政府在村内先后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生态示范村”“文化名村风貌”“旅游服务配套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使东莲花村在文化挖掘、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方面走在了前列。
如今的东莲花村,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再加上底蕴深厚的马帮文化,一幅美好的田园乡村图景在眼前展开。
“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的根基、保护文化的根基。”采风团领队、中国环境报社总编辑陈廷榔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硬措施,也需要软功夫。巍山产业的发展与良好的自然生态息息相关,为作家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
明晰使命责任,书写美丽中国
几天实地探访,采风团深刻感受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新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谭曙方告诉记者,以前看到很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案例,但大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让他眼前一亮,他表示,“身为作家要利用文学的优势,讲好大理的保护故事。”在山西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李景平看来,身为作家,要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书写,因为“文章永远在自己的脚下”。
此次采风不仅让来自省外的作家看见了不一样的大理,更让长期生活在云南的作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
“这次采风活动给我和云南的其他作家都来带新的写作经验。”李开毅说。“采风活动给我提供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专业的视角,对我很有启发。”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多多说,今后她将更多地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文学创作,拓宽视野和创作内容。
作家们一路感悟,一路收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时代的主题,作为作家,加入其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海关传媒中心高级编辑华静表示。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建宇,通过采风活动也感到了大理本土作家的责任感。大理州文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李智红说,“我们见证了洱海保护的成果,在原生态的自然之美上,更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以后一定要守住绿水青山,让大理的美更加丰富。”
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闻冰轮则表示,“诗意地栖居是每一个文人的梦想。美好的环境才能带来栖居的可能,离开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诗意很有可能变成空谈。”
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凝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新的力量正从彩云之南出发,把绿色之歌唱得更嘹亮悠长,直至人的心灵深处。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