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参加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对联防联控工作。工作中采用了国家、省、市三级非现场监管方式,通过对线上数据信息分析研判,及时推送企业应停未停、虚假标记、数据异常、超标排污、治污设施异常运行等问题线索,指导各地精准执法处置,实现了“线上+线下”执法监管协同联动,提高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成效。这为各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秋冬季监督帮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开展非现场监管是适应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但一些同志仍持有固有观念,认为只有到企业、到现场看了才是执法。实际上,受现场环境条件影响和人为因素干扰,有时现场检查眼见也未必为实。目前省、市、县各级建设的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已经为开展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非现场监管也是监管,应当转变观念,用好非现场监管方式,更精准、更便利地发现问题。
从蹲点守候的现场执法模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非现场监管模式,不仅能改变“人海战术”,提高执法效能,而且能实现既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又让违法企业无处遁形。要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依托,将省、市、县三级分散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量监控、乡镇空气质量监测微站、移动源监管系统、高空瞭望、卫星遥感监测以及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等数据信息进行优化整合,并与排污许可证监管系统、“12369”环境信访系统打通,着力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一体化智慧环保监测监管平台系统,为及时精准发现问题线索、有的放矢查处环境违法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从现阶段看,各地对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也出现了重建轻用、建而不用的现象。因此,要重视加强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经常性的业务培训、比武竞赛,培养选聘一批业务精、本领强的专业技术骨干。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强化智慧环保监管平台执法场景应用,拓展线上巡查功能,提高问题线索精准分析、异常数据复盘、视频联动回溯等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采取“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模式,形成“问题推送—精准溯源—定点执法—督促整治”的工作闭环。监管员在线上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推送转办,并实施在线监控、跟踪监管、限时督办等。网格员、执法人员在线下根据指令,快速到位、精准发力,做到发现异常即预警、产生报警即核查。比如,针对线上推送的污染高值热点区域,线下应重点围绕高值区周边工业企业,对可能引起数据异常的污染源隐患进行分析溯源,开展点穴式精准执法监督帮扶,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管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