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环评是当前改革力度大、创新举措多、成效明显、企业关注的领域。在《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的指导下,各地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在规范服务、便民惠企上出实招,统筹推进规划与项目环评,最大程度为项目推进节省了时间。
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立足制度创新,推动项目环评跑出“加速度”。湖北实行环评并联申报审批,陕西实行项目环评即受理即评估、评估审查同步、不见面审批,浙江台州、金华实行环评报告“打捆”审批,济南对38个行业169类项目豁免环评。各地项目环评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环评“环保第一堂课”“环保第一道关口”的作用,依据提高针对性、简洁、便捷等原则,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办理速度,适应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由于企业类型非常复杂,笔者认为,进行监管时应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明确每一类企业的污染点在哪里,按风险大小进行项目环评分类规范化管理。
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环评该放的要继续大胆放,并有计划地扩大领域,从而缩短企业的投资周期,改善营商环境。只要提前提醒到位,并在过程中及时纠偏,不会产生塌方式的严重后果,投资者也能听得进去。公路、高铁、水利、光伏发电等公益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是社会发展的刚需,生态环境部门应当提高服务水平,在开展环评时和建设单位一起谋划,为保护生态、减少环境破坏选定最佳方案。 而对于部分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环评必须守牢底线,决不能漏项或降低标准。
从环评审批到建设投产、稳定运行,企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生命周期是前后呼应的,相应的管理也应当是一以贯之的。在前期论证阶段,对标对表,明确告诉企业存在哪些环境风险、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竣工验收阶段看工程落地情况,稳定运行之后看处理效率、维持效果。在现有条件下完善技术规范,约定在环评、施工、运行等各阶段分别干什么,避免部门意见不统一让企业无所适从。
笔者曾到访意大利了解到,当地不是监管部门开展环评,而是企业主动咨询。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就投产,后期被周边居民投诉,就要按照法律要求拆迁,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因此,企业会真诚接受环评咨询意见,条件不成熟就不投资。
这对我们做好建设项目环评也是一个启示,就是以企业为中心抓落实。企业根据投资、发展规划自己要做的事,对投资负全部主体责任,对不清楚的专业问题,应咨询第三方机构和管理部门,辅助自己独立决策。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根据规划环评,给企业提建议、指方向,帮助企业在合适的地方落址生产。管理部门同时要做好要求提醒、结果检查工作。企业有了主动权,就会找有实力的咨询机构,督促早出报告、出高质量的报告,通过市场机制提高环评技术水平。
笔者认为,环评是企业的朋友,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良性发展的。要通过改革理顺关系,促使相关方各司其职,盯紧潜在环境影响这个关键,推动项目环评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