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方面是党一路走来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我们党在前进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忘初心、心系群众,坚持谋划和推动工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检验和考核工作以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为标尺,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让生态环境改善的红利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守住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真正守住了人民的心。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当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平台,采取更多真正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一要及时回应。有的居民区下雨天河道发臭,有的工厂异味刺鼻,有的街巷深夜噪声扰民……生态环境领域有一些问题长期困扰人民群众。如果我们总想着问题不大、涉及不广;总想着没有超过国家指标,是个别群众太敏感;总是让群众抱着希望来,带着失望去,久而久之,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开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一定要设身处地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以时不我待的劲头抓紧解决,让群众的呼声听得到回音、看得到行动,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二要态度诚恳。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意味着既看行动,也看态度。有些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涉及系统化的修复工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地方的财力也有很大差异。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当然要立行立改。对于一时看不到效果的问题,也不能只满足于埋头做,还要积极向群众宣讲、解释到位,让群众看到进度,看到希望,争取群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言出必诺。中国自古就有“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的故事。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到做到,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民心。宏观上,我们有对全世界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微观上,我们有各级各类的建设规划、修复计划、整改方案、民生实事……大大小小的事,如果最后实现不了,体现不出效果,损害的不光是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更是党在老百姓心中的信誉,丢失的是民心。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劲头,扎扎实实把国家的政策规划、各级的计划部署、对群众的承诺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看到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四要兼顾好多元化诉求。近年来,我们在生态环境领域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小水电退出、自然保护地优化、海岛保护和开发、新能源产业替代等,的确触动了一些群体的利益,一些群众对此颇有微词。我们要能听得进不同声音,经得起批评,正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诉求,既要照顾到多数,也不能忽视少数群体,更不能让一部分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代价”。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不是简单的对与错、黑与白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条件。在谋划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时候,要一揽子考虑好利益受损群众的安置和补偿,不能让群众寒了心。
五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与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风貌是长期形成的共同体,留存着人民群众对城市乡村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一棵大榕树、一个小池塘、一处大宅子、一条小巷子,可能就是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城市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的精神维系。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不能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历史文化机械地割裂开来。要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怀着对历史、对文化、对人民的敬畏心审慎推进。只有与当地历史文化充分融合、相得益彰的优美生态环境,才是可持续、接地气、得民心的好环境。
六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事物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轨迹。按规律办事,就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务实稳健的作风,有计划、有步骤去推动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环境领域问题复杂,有很多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我们在谋划推动工作时,要平衡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解决新问题、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关系。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拍胸脯,更不能层层加码,搞一刀切,否则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人民群众,伤害的是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七要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我们从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不光要为了人民,更要紧紧依靠人民,最终实现美好生态环境由全体人民共享,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出现了“民间河长”、互助小组等新型志愿者组织,在保护野生动物、监督污染排放、推动城市更新和微改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无限的智慧,且有着高度的组织性。我们要及时关注到这一趋势,妥善引领,发挥好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生态环保热情,为群众有序参与生态环保工作建好平台、提供支持,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