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之窗的建设完善 展示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来源:     作者:百灵环保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21    

“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画面。 图自青海省生态环境厅

青海省是全国率先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青海生态之窗”是依托生态监测项目建设的一套大型独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由多个观测点位高空瞭望视频摄像机、实时传输专网和统一管控平台组成,是青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通过“青海生态之窗”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情况,叮嘱“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

近年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指示批示精神,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累计投入2700万元,持续建设“青海生态之窗”。目前,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实时高清视频观测,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青海生态之窗”的建设完善,有效支撑了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以现场监测观览方式,生动展示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显著提升。自2016年建设以来,积累实时监测收集大量视频观测数据,积极探索视频数据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对藏羚羊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初步掌握了藏羚羊、中华对角羚、欧亚水獭等生境状况、生态习性变化情况,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现场观测分析手段。目前,借助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已能识别迁徙藏羚羊种群数量。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全省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空气和声环境质量的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数据统一管理,以及环境质量状况分析预警,为加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依托长江、黄河流域(青海段)生态监管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实现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数字化、信息化,更好地展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化分析技术,为流域水环境综合监管及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积极探索观测视频数据自动化识别疑似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和报警功能,与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联动,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二是生态保护宣传阵地作用更加凸显。通过生动鲜活的视频案例、现场讲解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宣讲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成效,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教育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截至目前,“青海生态之窗”服务保障国家部委、省内相关部门、社会团体考察调研、参观学习共340余批次、3600余人次。2020年6月,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与新华通讯社青海分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面向社会开展数场藏羚羊迁徙、藏原羚乐园、黄河源头鄂陵湖等题材慢直播,在各大平台总浏览量超1400万人次。将“青海生态之窗”观测数据实时向生态环境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等单位推送共享,相关内容在国内重要会议相关环节进行展示。

三是服务环境治理作用更加突出。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发生后,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2020年9月至今,持续加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视频观测点位建设工作,服务支持综合整治监测监管。部署建设矿区专用视频数据管理平台,在建设了11个高瞭望观测点位、矿区矿坑边缘9个自建观测点基础上,2022年又新建观测点位10个,形成对木里矿区采坑和渣山生态修复整治工作全过程、多角度的视频观测,积累影像档案,为及时了解掌握整治进展和进一步指挥部署木里矿区综合整治提供支撑。

“青海生态之窗”建设5年来,在观测点位覆盖、功能拓展和数据应用方面成效显著提升,服务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凸显,已成为全面实时观测、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成为向世界展现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窗口。

下一步,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将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进一步优化“青海生态之窗”功能和定位,持续做好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应用,继续完善“青海生态之窗”视频观测系统等生态环境物联网建设,推动打造“青海生态之窗”生态文明宣传阵地,以科技手段为切实守护好“中华水塔”增添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