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对相机进行设置
秋日,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气温微降,自半山而望,山峦间云雾缭绕,日光柔和地洒落在森林之间。近日,记者跟随巡护员的脚步在林深处找到了红外相机。相机被固定在树干上,距离地面约30厘米。这些不起眼的灰黑色“小盒子”,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用于捕捉珍稀野生动物影像资料的重要工具。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了大熊猫、雪豹、羚牛、黑熊、豹猫、毛冠鹿等大批珍稀动物,这些丰富的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彰显出成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这些野外动物已不止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都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也进入了巡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新阶段。从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各类巡护共计2194次,总计6324人次,共完成栖息地修复60070亩,并预计至2025年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30万亩。
如何在不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对其开展监测观察?据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在各保护区原有信息系统和沉淀数据资源基础上,建设了统一数据汇聚、统一数据展示和统一数据调用查询的一体化数据资源库,便于形成后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在保护、运营和管理上的数据支撑基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国庆假期首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正式上线了“慢直播”平台,以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点位,所有直播画面将作为影像资料被储存与分析。目前,成都片区已设置监测网格(线路)178个(条),布设摄像头、红外相机300余个,拍摄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有效视频4.8万个。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共1459.48平方公里,地势起伏较大,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动物种群多,科学监测手段对于在高山峻岭间捕捉野生动物踪迹尤为重要。”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布设生态监测点位,并开展基于卫星和无线网络融合的监测信息自动传输和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智能终端巡护任务管理试点。
■新闻链接
设立28个管护站 形成三级管理架构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其中,四川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近90%。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成都市西部龙门山区域,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迁徙繁衍的关键区域。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在市级层面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涉及的4个县(市)整合原有16个保护地及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了管护总站,并分片区设立28个管护站,形成“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架构。
“我们还建立了资源共管机制,与34个村(社区)签订集体林资源管护协议,管护面积占片区非公益林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8.17%。”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片区已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社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联盟。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李菲菲 杨升涛 魏捷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