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驱动”作为首要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坚持科学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建设,有力推动节能减排。将“守底线”与“做标杆”并重,“补旧账”与“开新局”齐头,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积极争创国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生态保障。
深入攻坚奠定发展之基
薛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解决粗放式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后遗症”,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扎实开展扬尘专项整治行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特别是实施“工业企业零违规、道路零浮尘、裸土零裸露、散煤零使用、淘汰车辆零上路、鞭炮零燃放、零点全集合”以及全面开展“洗城”行动(“1+7”)行动机制,在全市率先引入颗粒物激光雷达和走航系统,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全区PM2.5为46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7,同比分别改善17.9%、10.48%;
坚持源头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实施薛城区辖南四湖水污染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303个排污(水)口进行备案管理并统一编码,实现河道排污可溯源,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创新实施了COD低于25毫克/升、氨氮低于1毫克/升的“枣庄标准”。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小沙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等重点治污工程、周营沙河西支河道走廊湿地等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水环境质量国控、省控河流出境断面稳定达标。
统筹加强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严格落实污染地块名录制度,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推动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土壤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行为。投资2.93亿元,建设了2×500t/d循环流化床锅炉、2×7.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面解决垃圾填埋二次污染,成为全省首个“垃圾零填埋”城市。
开创新局引领发展之路
薛城区以创新引领发展,就要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以观念创新开创发展新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城市功能创新增强聚合能力,以发展模式创新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努力与实践。早在2015年,薛城区委、区政府就率先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工作设想,并以此为抓手,成立了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考核与责任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全区形成整体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2020年,薛城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省打造了生态样板,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薛城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之路。山东中科绿碳科技有限公司CO2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应用技术在薛城区成功落地开花,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5位院士一致认定,二氧化碳一步法合成DMF属国际首创,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回收利用薛城区化工产业园区内潍焦集团薛城能源有限公司振兴能源分公司排放的 CO2尾气,为上游区域的碳中和利用带来巨大效应。全年可消耗利用二氧化碳5.9万吨,每年可减少 3000万标方温室气体的排放(相当于3万辆家用轿车每年排放的CO2),将对化工园乃至整个区域碳排放产生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薛城区抢抓国家创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机遇,立足南水北调调蓄枢纽的战略定位,坚持“有解思维”,以创新开路,以改革破题,积极申报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计划投资25.18亿元,实施水生态修复、污水治理、矿山修复等领域项目,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季英德 通讯员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