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四减四增”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季英德 任雅丽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2-11    

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按照《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要求,不断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去年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大力淘汰低效落后产能。积极推动2500t/d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退出。围绕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传统产业,深入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培育。推动高端化工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建设,根据“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专班要求,提报高端化工产业链新签约项目、新开工项目。聚焦产业链重点产品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园区优化提升,四家园区均已建成智慧管理平台,完成1—4级重大危险源接入和实时监测,建成公共管廊17.9公里、消防站5个、危化品专用停车场2个、正改造提升3个。按照“四个区分”的原则,对全市“两高”项目建立了“存量、在建和拟建”三张清单,建立《枣庄市两高行业企业名录》和《枣庄市“两高”项目台账》,实施动态管理。

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制定《枣庄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总体方案(2021-2022年)》,将省下达的能耗“双控”任务分配给各区(市)、枣庄高新区。打击劣质煤销售,开展散煤治理,设置24处清洁煤销售点,供暖季供应清洁煤炭1.308万吨、节能环保炉具1508台。

稳步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能和地热能等多种能源,进一步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2022年全市总发电量211.84亿千瓦时(含共享储能),其中新能源42.34亿千瓦时,占比达到19.98%。城市供热工程已完工322.2万平方米,完成任务量的107%,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建设完工14.35万户,占年度计划的143.5%。

大力提升综合运输效能。加快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初步形成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为主的格局。

全市港口和铁路货场及交通运输部门监管的物流园区共摸排非道路移动机械78台,均为国II以上排放标准,建立完善了“一车一码一卡”台账。增大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车辆使用比率。截至2022年底全市网络预约出租车761辆,其中新能源车辆694辆,新能源车辆占比91.19%;2022年更新巡游出租车50辆,其中15辆新能源,35辆清洁能源,新增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占比为30%。全市1540辆巡游出租车全部为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车辆;新增141辆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积极推进货物低碳运输量,2022年港口吞吐量合计2229.23万吨,同比增长30.14%。

加强内河船舶、港口铁路货场排放控制。全市各港口、铁路货场已严格按照要求堆场覆盖、设置防尘网,完善喷淋和洒水降尘。搭建港口智能垃圾接收系统,建设完成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理设备5处,搭建“枣庄市船舶污染物联单监管信息系统”,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内河船舶污染管控,安装内河船舶生活污水贮存柜监控装置1345套,并积极争取省级运营奖补资金113.8万元,有效提高船员使用生活污水贮存柜的积极性;各港区已安装岸电设备32套,并投入使用,实现各港区岸电安装使用全覆盖。积极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出行,全市公交专用道长度由创建前的138公里提升至现状的177.4公里,目前全市拥有BRT线路11条,通车里程达到356公里。目前,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80.7%,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85.83%,人民群众对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深入调整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台儿庄区马兰屯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新认定省级产业强镇6个;山亭火樱桃被认定为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品牌6个。新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81家。推进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等,发展节能型设施农业。降低化肥施用量,加强节水节肥技术宣传、普及,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意识,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2022年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5697亩。扩大配方肥应用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增加有机肥施用覆盖面,建成粪肥还田推广面积8万亩,落实监测点20个,探索形成2套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

推动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并初见成效,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暂存、运输、处置等各环节顺畅运转,全市共确定23个回收主体,1000余个回收、代收站点,确定2家环保发电企业承担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焚烧处理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累计有效回收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40余吨。科学规划推进贮运网络建设。利用市级资金试点建设农膜回收站点6处,对主要覆膜基地开展集中清理、贮运和无害化处理,已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废弃农膜600余吨。在全市设置固定回收站16处,农时季节在覆膜基地或行政村设立临时回收站点约180处,形成县、乡镇、村废弃农膜三级回收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废弃农膜回收贮运网络。

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生产食用菌、秸秆青贮等技术,引导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健全,产业化利用结构更加优化,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途径不断拓宽,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节水节料饲喂、节水清粪等实用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水量和畜禽粪污产生量,提高畜禽粪污收集能力。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