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出现在我和摄友镜头里的珍稀鸟类越来越多,说明常州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了。”春之伊始,万物复苏。摄影爱好者王国波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大溪水库拍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头戴“凤冠”、身披“祥云”的中华秋沙鸭有着严重的“洁癖”,对生存环境尤其是水质极为挑剔。因此,它们是直接反映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
逐水而居、向水而生。常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流域,区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拥有“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保护好水生态环境,关系民生、关乎发展。2月8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常州市首部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也是全国首部全行政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以良法促善治,护一城碧水,绘生态画卷。多年来,常州用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一座城对美的追求。
全国首部——依法护水、依法治水、依法用水
“这部法规将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将真正为常州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许玲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条例》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立足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共治,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
多年来,常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常州市通过“碧水保卫战”,让“新鱼米之乡”不断从蓝图跃向现实: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双达标,Ⅱ类水质同比提升25.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主要入湖河道总磷、总氮均值分别同比下降11.8%、13.1%,洮滆两湖总磷分别同比下降18.1%、12.3%,太湖治理连续十五年实现“两个确保”。
“对标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有一些短板和弱项亟待补齐补强。”记者从常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从国家政策层面看,不管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还是《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最新颁发的《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正,都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从地方实际需求看,常州市水环境理化指标为代表的优良水体比例明显提升(国考优Ⅲ比例达到80%,国省考优Ⅲ比例达到92.2%),但重点湖泊由于生态系统退化,目前仍为Ⅳ类—Ⅴ类,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蓝藻水华多发频发等问题亟待突破。
通过制定水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法规,常州市结合实际对上位法进行细化补充,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和实践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提炼转化为法规制度,从而为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支撑。
“我们将继续实施滆湖(武进)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退田还湖、恢复植物,对湖区水生动物群落进行重构,投放底栖动物。”常州市武进水利局副局长恽文荣介绍。在常州市武进区完成西太湖塔下片区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水清、林秀、景美、人悦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经过治理后的滆湖,湖泊水质得到显著性改善,可以清晰地看见水下两米深处的“水下森林”景观。《条例》正式实施后,常州将进一步推动依法护水、依法治水、依法用水,更好地守护一方碧水,再塑水乡新貌,这样的美景将会越来越多。
三大突破——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条例》的出台,为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生态环境部门履行职能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武器,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也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贯彻落实《条例》是生态环境部门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圃青感到任重道远。
2022年,常州市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的新的历史性突破,大气综合指数改善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5,七项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均达有监测记录最优,水质国省考断面双达标,省考断面优Ⅱ比例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
2023年1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给常州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为2022年常州市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点赞。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复信中表示,全市将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贡献常州力量。
《条例》正式实施后,生态环境部门将开展哪些工作贯彻落实?徐圃青告诉记者,水生态环境保护将由过去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为此,生态环境部门力争实现三大突破:更加突出水陆统筹,水资源在“有河有水”上实现突破;更加突出保护重点,水生态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更加突出管理创新,水环境在“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
备受关注的是,《条例》共七章、六十条,明确和细化了“责任主体和各方职责、实行水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重要区域重点保护制度、建立‘两湖’滨湖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建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细化补充上位法水污染防治规定、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管理机制、建立协同管理和全面监督机制”9个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完成立法调研,《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成修订……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法律屏障,常州正不断打造着自己的实践样板。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年来,常州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描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新图景。”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长倪小明说。透过镜头,不仅能看到中华秋沙鸭时而凌空飞翔、时而潜水捕食的优美身姿,更能看到大美常州碧空如洗、远山含翠、绿水荡漾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