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广播公司6月6日报道,加拿大公共安全与应急准备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加拿大全国共发生山火2214起,过火面积约330万公顷,目前仍有413处山火在燃烧,其中249处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山火燃烧导致的烟尘覆盖美国东海岸,专家警告称烟尘严重影响健康,建议居民佩戴口罩出门,气候变化持续影响世界多国。
图源/路透社
当地时间6月5日,加拿大官方召开通报会表示,此次山火灾害或从5月份持续至9月份。山火已经蔓延至加拿大330万公顷土地,达到过去十年平均值的12倍。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北部林业中心主任迈克·诺顿(Michael Norton)表示:“气候变化导致山火发生频率变高,变得更危险,还会延长加拿大山火季。”由于灾情严重,加拿大政府已经疏散十万余居民,部署军队抗击火灾。
此次山火威胁的不仅是加拿大境内居民,山火燃烧导致的浓烟逐渐南下,美国笼罩在一片黄色烟尘之中。过去三日,加拿大火灾持续影响美国人民。黄烟漫天,美国天际线被烟尘模糊,空气质量急转直下,当地政府建议人们待在家中,出门务必佩戴N95口罩。美国东海岸数百万居民遭遇健康风险,哮喘患者哮喘发作入院。飞机航班延误,比赛推迟。专家表示,山火导致的烟尘比一般城市污染更加危险。纽约市健康部门发言人表示,过去几天,因为哮喘发作就诊的病人“远多于以往”。
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吸入烟尘,受到的健康影响应该很小,因为没有长期吸入。然而,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研究员道格·布鲁格(Doug Brugge)表示,“吸入的烟尘量,并没有一个安全值。虽说浓度越高越危险,但是哪怕浓度低于国家标准,吸入之后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不论吸入多少颗粒物,都会给身体带来炎症反应。患有慢性心脏病的老人儿童,感染新冠后肺部损伤的人群,都面临高风险。
据路透社8日报道,加拿大盟国将持续派遣人员帮助灭火。过去几周,美国已经派遣数百消防员,帮助加拿大灭火。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已经为加拿大提供帮助。欧洲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8日表示,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派遣超过280名消防员援助加拿大。
“气候变化”在某些学者看来是谎言,他们认为所谓的“气候变化”不过是地球气候发生的正常周期性变化。普通人对于“气候变化”似乎熟视无睹,直到人们亲历灾难。
16世纪,荷兰画家彼特·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创作了一幅画作,名为《伊卡洛斯的坠落》(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画作的主角是伊卡洛斯,但他跌落水中,整幅画作只能看到他的一条腿。他在画面右下方挣扎着,画作中的农民不关心,观画的人也注意不到他。
《伊卡洛斯的坠落》/彼特·勃鲁盖尔
1998年,心理学家尼拉·利格曼(Nira Liberman)和雅科夫·托普(Yaacov Trope)提出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时间和空间距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两人用这一理论解释画作,认为农民离伊卡洛斯太远,导致他忽视了伊卡洛斯所处的困境。也就是说,物理距离,导致了心理距离。
这一理论,或许可以用于解释美国东海岸居民心理。受到影响的居民在社交媒体表示,此次山火烟尘让美国人真实地感受到气候变化。那么,亲历了空气污染的人,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呢?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影响着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之前,美国人民并不太担忧气候变化,因为他们认为,气候变化不会影响到自己,只会导致两极冰盖融化,发展中国家发生干旱,遥远岛国被淹没,所以他们很少采取行动。毕竟,人们都倾向于关注身边的事,不太会担忧千里之外发生的灾难。
2011年,诺丁汉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和同事展开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遭受过洪灾的英国居民。结果发现,和其他人相比,受灾居民更愿意相信气候的不确定性,更愿意节约能源。另外一项研究,对来自24个国家的居民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亲身感受过气候变化的人,更愿意少开空调。研究证明,距离会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然而,并非所有研究都得出了这一结论。
通过有效沟通,可以缩短心理距离。慈善机构经常会利用一个心理效应,称为“可识别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如果向某个人介绍受过气候变化影响的人,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然而,心理距离不仅受到物理距离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图源/路透社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发展中国家遭受严重灾害,弱势群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西方国家灾害不断,遭受严重生命财产损失。五月初,刚果(金)共和国遭受强降雨侵袭;五月中旬,热带气旋“穆查”袭击孟加拉国和缅甸;五月下旬,意大利持续暴雨,淹没多处住所。
中国近两年同样遭遇极端天气:2020年江淮超强梅雨及长江流域性大洪水、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洪涝、2022年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种种气象灾害,或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通过改进科学技术减少碳排放,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打响“蓝天保卫战”。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看到国内同胞因为洪灾而无家可归,人们都会留下同情和担忧的泪水;当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在遥远国度时,人们却可能持漠然态度。然而,国家边境线拦不住气候。美国人民看到加拿大山火时,是否会想到烟尘将飘向美国,污浊美国人的肺部?人们看到北极冰盖融化时,是否会想到自己居住的海滨城市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吞没?那些看似遥远的灾难,在一点点累积之后,或许终有一天,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人。又或者说,我们已然笼罩在气候变化的阴霾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