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陈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8-28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隶属于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近年来,德宏坚决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举全州之力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10年全省最优,优良水体比例达100%。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林长制有效落实,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成为德宏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建美丽家园发展成果全州人民共享。

村规民约全覆盖,“约”出绿水青山

德宏以打破“刀耕火种、捕鸟狩猎”的粗放开荒生产生活方式为目标,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新途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全覆盖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

“不准乱丢乱倒垃圾;不准烧山砍树;对主动举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情况的给予200元—2000元奖励”等条约,简明通俗地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怎么办,让群众心里愿意遵守执行;“荚咪唔呼(傈僳语,指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和人是平等的”“一只鸟引来3000人围观,创收50余万元”等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群众主动放下了“油锯、斧头、砍刀、兽夹”等赖以生存的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

村规民约逐步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真正“约”出乡风文明之美,新时代的“靠山吃山唱山歌”成为德宏最真实的写照。

共生共存,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德宏实践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作+公众参与”的资源大保护格局。划建各类自然保护地9个,保护地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11.82%,典型生态系统和95%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建立就地保护小区和种质资源库、野生动物收容中心等迁地保护基地,培育滇桐等珍稀濒危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20余万株,滇藏榄等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极小种群植物重获新生;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花冠皱盔犀鸟等1.5万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得到收容救护。实施云豹、犀鸟等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增。成功繁育异口新光唇鱼苗9万尾,填补了我国伊洛瓦底江水系异口新光唇鱼人工养殖和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没有鱼苗的历史空白。新物种“井喷式”发现,近年来发现盈江竹叶青等动物新种57种,动物新记录7种;德宏葡萄翁等植物新种23种,团花密花藤等植物新记录12种,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之一。

走“绿色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实践

立足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禀赋,加大绿色产业引导和扶持,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生态+农业,促农民增收。拓宽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砍树人变护林员、猎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牛棚变旅馆,农民变老板”的下勐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等,成为“两山”转换的成功探索。生态+文旅,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科考研学、边境跨境游、户外运动旅游等特色的“绿色业态链”,累计创建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8个、智慧景区11个,2022年全州接待游客增长43.7%,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9.2%。

团结协作,共建生态保护共同体

编制《德宏州跨境农业合作规划》,实施一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项目,推进境外甘蔗种植基地、桑蚕基地等建设,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绿色产业经济”转变,两国人民福祉不断增进。建立中缅边境地区环境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组织和参与双边会晤,签署了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中国瑞丽—缅甸木姐环境友好城市合作备忘录》,建立“河(湖)长制+外事”、界河“清河行动”常态机制,两国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些撼人心魄的绿色奇迹,既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德宏州党委、政府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成果,更是德宏州各族人民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在德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共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得到忠诚践行。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