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这十年,说说“我”的故事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态环境监测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响应总书记号召,文山州生态环境局砚山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有着这样一群生态环境监测人,他们创先争优,探索了一条符合基层环境监测站发展的道路。2015年陆续进来了许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何带好这群年轻人,给初上任不久的站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很辛苦,既要接触有毒的化学试剂,又要出入环境恶劣的监测地点,许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思想上都有这样的包袱:“上了这么多年的大学,干着比农民工还累的活,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曾有同感的站长笑着说:“这不算什么,咱们站里还能经常遇到来交垃圾代运费的群众”,大伙为此都无奈地笑了笑。2015年10月上海的一段培训经历给站长深受启发,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首先就要向全国发达的省份学习,上海正是榜样。参观学习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浦东新区、青浦区、普陀区等多个环境监测站,对站长来说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先进的监测设备,标准的实验室,以及各站“标配”的环境教育基地让人应接不暇。学习归来,站长意识到了环境教育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性,像上海学习创建环境教育基地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局领导的支持,在云南省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全站人员没有放弃,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创建之路。很快,监测站的第一批宣传展板制作出来了,并在2016年5月与县第一小学开展了首次宣传活动,活动很成功,不但信息被省厅采用,而且展板也得到了省环保宣教中心的肯定和鼓励。大理,风花雪月,美丽的城市,2016年7月站长来到这里参加了“云南省绿色创建培训”,理清了创建思路:“生态环境监测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需要靠环境监测数据来体现,使监测数据科普化、贴近生活,让人民群众走近监测、体验监测、理解监测、信任监测这一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积极争取省环境保护厅支持,2016年底在监测站建设了“云南环保绿色书屋”。2017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云南省环境教育基地”命名。基地创建的成功,给全站人员铆足了劲,利用下乡监测的机会,通过统筹安排,维摩乡幕菲勒小学、者腊乡小学、干河乡新区小学等出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孩子们围着各类监测仪器,为我们准备的精彩实验欢呼,争先恐后抢答环保灯谜,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直尺、三角板,受到了乡镇上众多孩子的青睐。最难忘的一次宣传,2017年9月26日,扶贫挂钩点阿猛镇伍家寨小学,简陋的校舍,彬彬有礼的学生,操场斑驳的黑板上用楷书工整的写着“保护环境可做的十件小事”等环保主题的内容,让我们感觉很触动。在这么一所偏远贫困的小学,都能将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作为环保工作者的我们开展环境宣传更是责无旁贷的!需要我们进行宣传的人群、地方很多很多,我们宣传的空间是广阔的,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省内的环境监测科研如火如荼,但环境监测科普却鲜有所闻。2019年,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监测站独树一帜、锐意进取,获得“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命名,并被列为第三批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通过环保科普,一组组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对“天蓝、地绿、水净”作出了科学、直观、有力的描述,胜过千言万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也从鲜为人知逐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环境监测人员工作热情高涨,大家爱岗敬业,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信息被省级以上采用50余次。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根据分局党支部安排,创新建成了环保特色鲜明的党建宣传廊道,通过搜集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考察调研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涵盖了湖泊、海洋、湿地、沙漠、森林等各类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层面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详细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态文明思想。近年来,党建工作、妇儿工作、科普工作与监测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探索了基层“局站合一”的新路径。“迎进来,走出去”,通过活动实践,监测站逐步形成了具备展板宣传、趣味实验、多媒体教学、绿色书屋及“云开放”为一体的“环境保护科普小站”。一个技术过硬、团结向上的集体在监测站逐步形成,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环境监测能力提升改造完成,多功能科普展厅落成,监测站焕然一新。通过科普,拉近了生态环境监测与公众的距离。作为环保卫士,我们将与公众携手一道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