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连城县田心铁矿位于闽江流域支流源头区域的连城县文亨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从1958年开始小规模开采到2014年停止采矿,经过几十年的无序露天开采,矿区黄土裸露,土壤贫瘠,地表植被被严重破坏,加上自然侵蚀冲刷,裸露地表面积近35万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积约17万平方米。从2018以来,连城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区域特点,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打造连城田心铁矿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精品示范工程,经过四年的持续改造,让昔日生态痼疾成为今日打卡胜地,悄然间实现美丽蝶变,成为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又一个生动范例,为新时代革命老区生态振兴作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坚持高站位,大胆创新呼应民生。
连城县田心铁矿废弃矿区与冠豸山风景区遥相呼应,又在连城机场边上,青山挂白就特别刺眼,老百姓意见很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8年以来,连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大胆创新,从田心铁矿废弃矿区治理入手,积极策划生成“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试点工程”项目。
一是制度创新。以项目实施为中心,制定“1+A+X”项目推进制度。“1”是指政府主导,“A”是指以企业为主体,“X”指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时间,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套班子,一个领导,一抓到底的制度。健全项目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定期对工作进行考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机制。
二是融资渠道创新。先后采取PPP、EPC、BOT等多种模式合作对接项目,有效破解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足问题。其中,田心铁矿废弃矿区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18亿元,整治面积1890亩,由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采用EPC总承包模式中标承建,采取国有土地收储、林业用地转换等政策手段,充分利用矿山废弃地规划和实施145亩新增水田复垦工程,通过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入作为地方配套资金来源,为全市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长期运营维护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三是建研一体化创新。项目特聘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阳生教授团队与企业技术中心团队共同合作,开展废弃矿山地质、土壤改良、矿山生态系统提升等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科学研究,系统解决,校企合作,建研一体”的推广模式,强强联合,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及建研一体化机制提供范例。
二、坚持高标准,合力推进多元共治。
项目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各元素,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特色,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一是因地制宜修复生态。按照当地酸性土壤特征,优先保护当地植被资源,重点凸显当地植被特色,将草本与木本结合,乔、灌、草、花结合,豆科和非豆科结合,深根与浅根植物结合,冷季型草与暖季型草结合,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结合,普通树种和色叶树种搭配,外来种与乡土种恰当结合,做到视觉效果和嗅觉享受兼顾。将原矿区的3个露天采矿坑改造为3个蓄水池,水池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总蓄水量达7.6万多立方米,不仅改变废矿山原来裸露的地质环境,还形成山涧流水的自然景象,为农田建设提供充足的水源。修复区南部,修建矿山公园,中部,修建香远亭,成为整个矿山生态修复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二是综合施策巧妙防护。在高陡边坡区域,采用多级削方放坡方式减载,对平缓破碎地形区域以削填结合方式进行平顺整理。在边坡顶部及各平台内侧修筑截、排水沟,并在各区修筑排洪渠,从而构成完整的截、引、排水系统。坡脚区域,根据坡面实际情况实施毛石混凝土仰斜式护脚挡墙加固,并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分区域采取三维植被网护坡、人字形骨架植草护坡、锚索框格梁护坡及TBS植被护坡等方式进行坡面加固。
三是产业民生紧密结合。利用矿区东部低丘陵地带,结合项目离村庄较近,交通便利,土质符合农田标准等条件,复垦具备高度景观特色的梯田230亩。新增的耕地与原有的农田相连,形成连片耕地区域,通过种植水稻、果林、花卉等,预计每年农副产品可创收17.4万元。同时,将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交易收入作为地方配套资金来源,为其后类似项目的立项提供可行的筹资指南。在项目全面建成后,田心项目将被纳入连城县旅游资源,通过开辟田心—冠豸山风景区旅游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观光旅游。
三、坚持高要求,注重发挥整体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项目已实施边坡绿化18.54万平方米,平整破碎地形并播撒草籽复绿6万平方米,将原矿区3个露天采矿坑改造为3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7.6万多立方米,同时,项目还修建排洪沟1400米、灌溉渠2500米,修复灌溉渠1200米,埋设供水管1900米,实施水田复垦145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实施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和辅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消除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隐患,减少因发生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通过土地复垦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新建生态调蓄池3.2268hm2、复垦建设用地0.2575hm2、复垦水田28.7849hm2、复垦旱地2.4826hm2,恢复和扩大土地资源,有效地提高矿山土地利用价值。打造“客家梯田、山语听溪、生命之谷、山林探幽”四大特色景观,促进连城生态旅游多样性互补。
二是生态环境效益。通过边坡加固和边坡绿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同时将露天采场底部平台改造成生态调蓄池,加强雨季雨水调蓄功能,并兼备农田灌溉。通过修建截洪沟和排洪灌溉渠,改善矿区的排水条件,提升矿区的防洪能力,有效防止矿区水土流。
三是社会效益。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善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保障周边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生态修复及综合整治后,一次“变废为宝”的契机,给二期文旅预留接口,为后期文旅招商奠定基础。为我省金属矿山综合整治积累经验,有力地推进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开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系统改善效果,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100%,小流域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
连城县田心铁矿A区治理前
连城县田心铁矿A区治理后
连城县田心铁矿B区治理前
连城县田心铁矿B区治理后
连城县田心铁矿C区治理前
连城县田心铁矿C区治理后
(作者系龙岩市连城生态环境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