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亮相”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李莉 陈菁菁 夏昊森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2-09    

长江无锡(江阴)段近20年来首次发现新生幼豚;“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藏身于宜兴竹海镜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现身太湖之滨……随着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亮相”。日前记者从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无锡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摸清生物“家底”提供决策支撑

1679种!近日,江阴市晒出生物多样性最新“家底”。通过一年的调查,共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6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5种,包括长江江豚、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43种,包括中国淡水蛏、震旦鸦雀、野大豆等。“本次调查填补了江阴市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和水生生物种类及分布数据缺乏的空白。”参与调查的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

除江阴、宜兴已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外,其他地区正有序推进该项工作。滨湖区通过4个月的调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记录到维管植物23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哺乳动物3目5科5种,春夏季鸟类11目29科70种,采集并整理昆虫标本500余号,其他还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梁溪区截至10月底已调查并记录维管植物387种,两栖动物1目3科5种,爬行动物5种,鸟类54种。

“对自然界进行‘人口普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处长汤小健介绍,今年无锡市全面启动了各市(县)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通过建立物种名录数据库,进而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完善、准确的认识,为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这也是实施方案里重点提出的要求”。

织密扎牢生态空间安全“保护网”

随着天气转冷,大溪港湿地公园迎来了候鸟迁徙高峰期,其中不乏一些“稀罕面孔”。最近,这里发现了3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卷羽鹈鹕,这在无锡属首次。众所周知,候鸟选择迁徙落脚点是非常“挑剔”的,卷羽鹈鹕也不例外。它们喜欢生活在大水面、没有人为干扰、食物丰富且能上岸栖息的“乐土”,太湖禁捕行动便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栖息空间。

“对于野生珍稀鸟类,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汤小健表示,《方案》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无锡市共划定9大类42块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总面积1324.6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8.63%,排全省第二。此次制定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更高的保护目标,如“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7%以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不低于省政府规划确定的规模”等。

《方案》还针对无锡特有的长江江豚、银缕梅、秤锤树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划定了一批重点保护区域,形成以太湖生态保护圈为“一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和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为“两区”,锡澄运河、望虞河、武宜运河、新沟河、直湖港等为“多廊”,锡澄生态绿心、蠡湖湿地、长广溪湿地、梁鸿湿地、龙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为“多点”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生态资源既要“护”,也需“育”。如何统筹开展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展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实施方案也给出了答案。

《方案》明确,要重点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水源涵养、清水绿廊、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打造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湿地、绿地、林地生态系统复合格局。此外,要推动湖泊湿地“水下森林”建设试点,积极推进太湖(梅梁湖、贡湖)退圩还湖、疏浚清淤,提升生态系统活力。

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岛试验区是吸引各类生物在无锡安营扎寨的“聚宝盆”。前年起,无锡市就在太湖、长江、京杭运河沿岸、城市近郊、工业集聚区周边等区域,整合湿地、水网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项目建设。两年多来,先后梳理入库项目达45个。宜兴龙池山(森林生态系统)和滨湖长广溪(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则被列入省生态岛试验区实施计划的38个重要点位中,将于未来十年重点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日前,来自无锡市各行各业的22位观鸟爱好者与大溪港湿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大溪港湿地公园公众鸟类监测协议》。观鸟爱好者们可凭证上岗,出入湿地各处观鸟最佳点位,并担当讲解员的角色。该监测队伍的成立在完善鸟类监测数据的同时,也助推了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必须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投入。”汤小健介绍,《方案》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探索多渠道、多领域筹集保护资金,强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