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且看传统诗词中的大山大河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天骥     人气:8890     发布时间:2022-12-10    

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有好山好水。“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野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祖国的河山让人心生热爱,故乡的风物总能勾起游子的乡愁。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到大山大河去观光游览,或迎风而舒啸,或登临以赋诗。五岳顶天立地,崔嵬峥嵘;江河浩荡奔腾,一泻千里,它们雄伟无比的景观,充分体现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炎黄子孙通览古今、胸怀天下的气概。当前,交通发达便利,爱好旅游的人们在工作学之余,常常攀登大山大岭之巅,畅游长江黄河之滨。这时,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描写大山大河的诗词名句,便会浮现眼前、涌上心头,令人肝胆开张,增添许多自豪气概和家国情怀。

在传统诗词的创作中,吟咏大江大山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属于“山水诗”。

在古代诗坛,山水诗的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汉代以前,很少有诗人以山川风物为创作题材,这和农业生产力尚处于低下阶段以及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关。汉末,曹操横槊赋诗,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千古名句。这类好诗好句在当时如凤毛麟角。

山川景物,异彩纷呈,往往能触动诗人的心扉。然而,不但把山水视为衬托作者心情的背景,而且把它视为创作题材的主体,这种做法直到魏晋时期才成为诗坛的一股潮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王士祯也说,“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确实,魏晋之世,以山川景物为题旨的诗歌仍未臻成熟,描绘景物往往罗列成堆,没有多少意思。即便有个别佳句,也只给人们留下一些印象而已。

直到唐代,山水诗特别是描写大山大河的诗歌,在诗坛上才趋于成熟,并迅速达到了卓越之境,可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诗人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创作经验,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承传吸取和发展。

山光水色,千姿百态,观之不足,也写不胜写。但是不同的大山有不同的特色;即使是一条大江大河,它的上游和下游景色也有所区别。在我国艺坛上,诗画同源。在画家们看来,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形状,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有“剑阁天下雄,夔门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甚至在不同的季节,景物也会呈现不同的气韵。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的概括未必准确,因为我国南方的山和北方的山,四季山景并不尽相同。但是,就注意表现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点而言,这对我们的诗词创作很有参考价值。

我国大山大河的形体、线条、色彩所呈现的审美形态,是客观的存在,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和气势。如华山的险峻,衡山的雄伟,黄河壶口的巨浪滔天,长江三峡的水流湍急,它们所表现的形和神,肯定各不相同,正可谓“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因此,诗人在描写祖国河山的景色时,会认真体悟山河所表现的神韵。王维描绘一望无际的边塞景色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在平面上写一缕乌烟,直上苍穹;又写长河横躺,落日如盘。这里有平面上的直线,横纹上的圆形;青天,黄沙,红日,黑烟。诗人把简练的线条与不同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明快地呈现出祖国大漠广阔无垠、茫茫莽莽的特质。

然而,山川风物呈现的景色与神采,又是通过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传达到读者的面前。换言之,大山大河的形象,必然刺激诗人的思想感情,“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于是,审美客体之“神”,与审美主体之“神”相融合,这才通过文字符号,把山川的意境呈在读者面前。因此,优秀诗人笔下的自然风物形象,往往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影,他们对大山大河的描写,既能加倍显现原型之美与造物之神,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寓,呈现为情景交融的佳作。

传统的优秀诗篇,也往往是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祖国山河壮阔的气象。如王维的《汉江临泛》,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描写襄阳汉江一带的山川景象。江流与山色属实写,至于长江如何奔流在天地之外,山色如何掩映在云雾之中,则是作者以虚笼之笔留下一片空白,有意识地引导读者通过想象领悟山川的壮阔。此外,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名句,都是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启发读者从诗句中“看”到山川形胜的神采。

今天,展读传统诗词中这些名篇名句,依然能让我们浩气沛然,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要汲取其中的有益经验,不断发扬创新,写出更多充满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教授)

原标题: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浅谈传统诗词对祖国大山大河的描写

本文为节选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