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小,但足以惊鸿一瞥。
在中国四川省北部涪江流域上游,零星分布着一种极小种群物种,它在石灰岩壁中“夹缝生存”。别看它小小的不起眼,它可是被誉为我国植物界的“大熊猫”——距瓣尾囊草,数量稀少且珍贵。它为什么如此宝贵,背后有哪些动人的保护故事呢?
从发现到保护:大型工程为它让路
花萼大,花瓣为船形且呈紫蓝色、紫白色或紫红色,在四川江油,这一株毫不起眼的小草,改变过一座超大型水库的修建步伐。
距瓣尾囊草,中国特有的濒危野生植物。
“我们在发现它的时候,它的种群数量非常少,加起来也就2000余株。”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师徐玮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距瓣尾囊草的濒危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类活动、地质灾害以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徐玮介绍,“最开始介入物种保护是因为武都水库工程,在水库边上的石灰岩壁上分布有距瓣尾囊草,如果水库建成,距瓣尾囊草就会处于淹没线以下,将影响其生存。”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收到报告后,马上组织各个科研院所人员前去考察。“我们到现场观看了具体情况之后,组织了联合科学考察,最终发现它属于水库淹没线以下的种群,且为距瓣尾囊草4个种群里面最大的一个原生种群。”
面对这一岌岌可危的物种,四川省迅速启动针对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全部移栽!为了确保成活率,移栽必须在一年后的休眠期进行。于是,这座投资40多亿元的国家水利工程等待了整整一年。
既然开始就要把保护工作做到底。“我们跟企业配合,把淹没线以下的距瓣尾囊草全部迁移出去。之后,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物种,连续开启了二期的人工繁育研究和三期的野外回归实验。”
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就地保护与繁育研究以及野外回归,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共持续了10余年。距瓣尾囊草的保护工作已经作为四川省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面的案例,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上展示。
极小种群物种:特殊生境的“开拓者”
“从2016年底开始进行距瓣尾囊草人工繁殖并把它放归野外,通过这几年连续观察下来,应该说距瓣尾囊草在野外的种群很稳定,并且移栽出去的人工植株,已经能够在野外自行繁育出后代。”徐玮高兴地说道。
距瓣尾囊草野外回归的植株种群,正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那么,极小种群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极小种群物种,一方面是生态系统里面的一个优势树种,为高山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石作用,比如,攀枝花苏铁、康定云杉的存在就为其他物种提供了庇护、食物或栖息地等各种各样的功能。”徐玮介绍。
另一方面,极小种群物种也是特殊生境的开拓者。徐玮告诉记者,“比如距瓣尾囊草生长在近乎垂直的石灰岩壁上,它就是垂直的石灰岩壁这一特殊生境的开拓者。它进驻之后会有一些伴生的昆虫物种也跟着进入特殊生境生活,所以可以将它看作生物界开拓各种各样生态环境的‘先驱’或‘开拓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极小种群物种,数量虽少但很重要,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纪录片《生态秘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懂得向草木低头,其实就是懂得了敬畏自然。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过程便是我们向草木“低头”最好的见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