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地方营商环境,引导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鄞州分局不断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和提升监管模式,“四举措”做好环境执法工作。
一是推行企业“柔性”执法 积极探索“执法+服务”模式,以服务企业为先导,严格执行《宁波市生态环境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在行政执法中推行“轻微违法首违不罚”,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帮扶指导、约谈告诫等柔性措施,探索“观察期”制度,在“观察期”内督促企业问题整改,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推行企业“服务+”模式 综合运用正面清单、绿色保险、环保管家、服企品牌等先导式服务政策,突出执法监管服务关口前移,帮扶企业构建良好生态环境自治体系。全面培育“正面清单”企业,实行正面清单企业“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的执法新模式。2023年计划新增正面清单培育企业200家,全区正面清单企业扩至58家。加强“拟上市”企业帮扶指导,突出“帮扶查”,使企业信访“零”投诉、环境“零”隐患。
三是推行企业“云”监管 成立数字专班全力打造数字环保,强化数字化精准监管,综合运用无人机巡航、污染源自动监控、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控、走航监测等数字化科技手段,推行非接触式监管。优化营商“软环境”,有效减少对守法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1月以来,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140余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5个。
四是推行企业“码”管理 实行企业分级赋码管理,即“红、黄、绿”码分级管理,通过“码”管理,实现对企业环境问题实时提醒、帮扶整改,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智能发现、精准执法,从源头上减少发生环境问题。绿码无事不扰,黄码加强监管,红码重点管控。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908家企业赋码运行,其中,“绿码”企业4839家。将加强对黄码、红码企业的监管和督促,直至问题整改完成,恢复绿码。适当降低检查频次和抽查比例,形成常态化企业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