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境日,民间环保机构自然之友在北京举办了成立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最后一场论坛,主题聚焦为《真心实意,身体“绿”行:从浅绿走向深绿,真正推动变革》。
活动现场,百名来自生态环保、公益、企业、学界、媒体等领域的从业人士、志愿者们共聚一堂,碰撞思想火花,总结30年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心得与经验,为当前面临的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危机探索更加有效的行动策略。
当天的纪念活动以“绿市集”为开场预热,通过文创周边售卖、生态好书推荐、知识竞猜、即兴戏剧等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绿色生活的多种可能。
主场活动上,自然之友总干事刘金梅致题为《绿色公民一路同行》的欢迎词,梳理了自然之友及众多民间环保组织30年来走过的风雨兼程之路,感谢主管单位、各级政府、生态环境部门、重要资助方、专家学者、媒体、公益同行及志愿者和捐赠人长久以来的相伴和支持。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作为国内重要的环境资助平台,曾在自然之友最为艰难的时期和重要的发展节点慷慨支持了自然之友的核心业务,特别是公益诉讼和政策倡导工作;SEE基金会则从自然之友第一起公益诉讼开始就持续支持自然之友的关键业务与成长,更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重要立法过程中,与自然之友联合倡导,推动环境治理。纪念活动现场,作为重要支持方代表,中华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张立带来了他们对自然之友30周年的回顾与期待。
作为自然之友“月捐人”代表的王海丽也在这一环节,分享了春风与种子的力量是如何深植在她心中。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讲述了民间环保组织心怀“以行动推动变革”的信念,30年来守望同相伴的心路历程。
自然之友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在发言中强调,在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危机的今天,公众参与对中国社会实现绿色善治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马军结合多年来助推企业绿色发展的经历,以“数字赋能减污降碳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圆桌讨论上,多位来自生态环保一线的公益机构发起人、负责人及行动者回顾了亲身参与民间环保组织推动中国环境治理的重要事件和历程。从工业污染到生态破坏,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当下仍面临困境与挑战,还需有效的行动策略推动变革、实现突破。
在现场,活跃在全国数十个城市的自然之友玲珑伙伴、志愿者小组通过视频送上了庆生祝福与寄语。多件承载了宝贵记忆的物件也变身公益拍卖拍品,以“拍卖会”的形式将气氛推向高潮。随着最后一件拍品一槌定音,活动在热烈而不舍的气氛中走到了尾声。
“几代人筚路蓝缕奋斗不息,三十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下一个三十年、乃至更多个三十年,自然之友和所有的自然之“友”们还将共同守望支持,助力推动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记者也关注到,此次纪念活动依然贯彻零废弃理念,倡导公众利用公共交通参会,会场不使用一次性水杯、餐具,做好垃圾分类并尽可能减少垃圾的产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推动变革需要从浅绿走向深绿,影响个人生活方式”的意义。
原题:自然之友30周年,共话公众参与推动环境保护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