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三面发力”将生态好水转换经济活水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周明助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6-14    

安徽省宣城市坚持高站位、宽视角、大格局、多措施加强水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变“水患”为“水利”, 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出一条把生态好水变成经济发展“活水”的有效路径。

发力水生态高水平保护。紧盯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强化区域水环境质量保护,持续推进南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无量溪河、梅溧河、徽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完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规范水环境管理,实现污水应收尽收。紧盯饮用水安全,实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成68个农村“千吨万人”、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紧盯严控排污总量和污染项目审批,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等“十小”企业,在2022年完成排查和整治“散乱污”企业158家的基础上,2023年又排查“散乱污”企业75家,完成整改56家,严守流域水质安全底线。全市1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实现“双百”,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3个在用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全省前列。2022年净获水生态补偿资金3303万元,名列全省第一。

发力水产业加速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高质量保护的前提下,靠着优质的水源做足“水文章”。宣城市水阳镇利用好水生态,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经营发展模式,开启淡水虾蟹产业三产融合的发展新模式。该镇目前已拥有5万亩优质养殖水面,水体宜养殖鱼、蟹、虾、鳖等名特优水产品,年产河蟹、鱼虾等水产品2万多吨,总产值达7亿元,形成幼蟹培育、成蟹养殖为主导,以青虾、鱼类养殖为辅助的规模化、品牌化特色水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产业基地,产品销往苏、浙、沪、粤等地。其中全镇幼蟹培育面积4万亩,幼蟹年产10亿只,占全国幼蟹市场的1/8,产值高达2.6亿元。幼蟹培育规模居全国乡镇之首,被农业农村部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幼蟹第一镇”的金牌美誉,实现以水质为核心的生态产品价值方式的实现。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强劲的水经济产业规上企业,并且水权交易正式落地,实现了以水质为核心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发力水资源景观带。借助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依托好山好水,重点打造美丽河岸风景线,聚力打造全域旅游的“宣城样本”。全面开展河湖岸线绿化工作,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治水管水、爱护河湖新气象。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完成青弋江治理工程(文昌段)、城东联圩城区段水阳江综合治理等4条主要支流治理建设任务;组织实施了双桥河、周寒河、沙河、北山河等21条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治理河道总长100.7公里。全力推进安徽省港口湾水库灌区(宣州段)工程、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工程、水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14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5亿元。结合生态水利项目建设,精心打造省、市级幸福河湖示范点,坚持以示范引领带动河湖管护升级,并陆续完成沙河洪林集镇段、水阳江水阳集镇段、朱桥摇橹小镇段等8处省、市级幸福河湖创建验收,区域生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昔日脏乱差的河湖一跃成为如今的“网红打卡点”,成为本地及周边市民一日游的首选之地,既然打造美丽河岸风景线,又提升了城市综合品位。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