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2023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建设和实践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三江源、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钱江源以及祁连山等国家公园的代表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共计60余人参与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新起点和再出发”,希望在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10周年之际,交流各方在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上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建立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和成果分享窗口,共同推动未来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两部分组成。在上午的开幕式上,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理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晋涛致辞。他提到特许经营是缓解我们保护地保护与发展问题一个重要的可能路径。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介绍了中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原则与路径,并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和最严格保护、坚持保障社区的优先收益权和经营权等四点基本原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扬也结合其自2015年以来参与多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与制度设计的相关工作,探讨特许经营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与解决思路。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社会协调发展处处长沈兴娜、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智敏、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金树明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各个国家公园在开展特许经营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所取的经验。下午,在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主持的圆桌会议“发展特许经营,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应该怎么做”中,各个国家公园的代表分别发表了更深入的观点,大家面临的问题虽存在共性,但也因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区实际情况不同,在执行难度和方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大家都认为应该开展充分的实践,形成一批案例,充分总结经验。
从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层面,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张海霞和国家林草局西南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闫颜提出了现有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风险点和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社区发展一直是中国保护地建设中的重要议题,2022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提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引导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作为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赵翔分享了在特许经营中4个关系的思考,提出了从社区的角度出发,需要处理好社区传统与现代市场,保护与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与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体系,以及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关系。在由此引发的第二场圆桌讨论“推动特许经营,企业和社区应该如何参与”中,国家公园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蒋亚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张玉钧、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尼尕和云享自然创始人王蕾从企业和社区角度,分享了他们自中国国家公园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兼顾市场效率和社区公平方面形成的一些在地经验和思考。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自2021年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后,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今年1月,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国家公园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但在我国国家公园覆盖区域,仍存在人地约束,亟待通过绿色发展突破约束,让国家公园和社区形成“共抓大保护”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