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生态环境治理
新时代,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画卷,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全面的、系统的推进,系统中任何一环的薄弱都会削弱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力量,影响部分群众享受绿水青山的幸福指数。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道长路宽,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持续向好,但在部分农村仍存在着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面对这类现象,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生态环境治理还需要加大力度,精准施策。
找准难题“靶点”,多角度深挖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产生源头,大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守旧,改观难度较大。几千年传承的农村原始劳作方式,围绕产出进行生产、生活,简单且省功夫。脑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原始降解的方法成为污染物处理的最主要手段,又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回归自然”等理论作支撑,随性而做、率性而为的生产、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使得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变得自然而然。一旦随意排放,污水中夹杂的多种农药、化肥、化学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就很难降解或净化,相反,甚至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经济薄弱,固守生存方式。不难发现,经济薄弱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等制约着村庄的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单一,而短时间改变单一生产、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产业集约化、链条式发展难度大。这使得饲养鸡鸭、牛羊等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成为为数不多的生存手段。而这些家禽、家畜的粪便随时随地的排放,清理难度较大,假使农户自建粪便处理设备,又会使得农户清理建设成本增高。此时为节约成本,部分农户会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随雨水的冲刷或者人为的排入到河里,日积月累,造成河水污染物的堆积。
三、追查不易,违法成本较低。农户房屋分布较为零散,成为知晓违法排污信息的难点,又因“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邻里关系,不愿举报成为了社会监督的一个薄弱点,与环保执法力量形成不了合力,追查难度较大。即使获得了举报线索,农户又会通过简易的掩盖遮蔽,逃避执法部门处罚。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生态环境治理,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长期付出艰苦努力,锲而不舍、奔而不息、久久为功。需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补强薄弱环节。
一、强化宣传引导,打破守旧观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将农民参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村规民约,持续深入的宣传,依靠群众对污水治理管控情况进行监督,形成理念自觉、行动自觉,使绿色生态成为财富、优势、品牌,深深的扎进当地,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成为当地生存发展的“根”和“魂”。
二、科学因地制宜,坚持科技创新。制定建立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方案,充分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等,以高效的污水处理科技,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三、增强社会监管,形成多方合力。打破传统监管难追查的方式,积极构建社会监管网络平台,强化平台建设,使监管举报科学化、便捷化、实效化,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农村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形成社会监管合力,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乱排放问题,共同推进生态系统保护,真正实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的美丽,在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乱排放问题后定能实现,也一定能以高品质的农村生态环境支撑农村高质量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