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各地区争先开展相关实践,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化路径。四川省生态环境基础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大有作为。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的意义
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工业化、化学化、无机化生产方式普及,加之个体间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竞争,生态系统被无限切割、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大力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生产矛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引致消费升级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来讲,在人类赖以生存的一般生产生活条件由纯自然属性向兼具自然与人为属性转变的情况下,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目的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人类劳动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并获得合理回报的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范式深度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产品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明确了“生态产品”的内涵;到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关注生态功能区实现自我发展和增强造血能力;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从国家层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制度化阐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不断与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合。
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的探讨,其核心本质在于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将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从而使得生态保护者权益得到保障、生态受益者义务得到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者付出代价,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良性互动。
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内涵阐释
生态产品是大自然与人类劳动共同作用的劳动产品,体现为人类社会一般生产生活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例如土地肥力增强、空气清新度提升、水质清洁度改善、气候舒适性提高等,具有明显公共物品属性。除公共物品这一核心属性之外,生态产品还包括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及私有物品等各种属性。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俱乐部产品、私有物品作为生态产品表现形式,随着公共物品属性减弱、私有物品属性增强、市场化程度提高,重要性也依次降低。其中,公共物品是生态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生态产品公共属性不仅体现在其产品表现形式上,也体现在其价值构成上。生态产品绝大部分价值体现在其通过改善一般生产生活环境、提升自然生产力、促进民众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公益性使用价值。生态产品使用价值优先于交换价值,强调从生产端调节而提升供给能力,满足民众对良好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两大类任务:第一阶段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导向,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恢复自然生产力。第二阶段以提升生态产品经济收益为导向,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两阶段存在空间并行性与时间继起性两大特征。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生态产品及服务包括物质产品以及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物质产品具有私人属性,其他三种服务具有公共属性。生态产品和服务生产不只是靠自然力的作用,需要政府承担基本的生态服务维护职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大部分是通过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公益价值直接惠及民众,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小部分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而实现货币价值,增强多元化主体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生动力。公益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现生态产品数量与质量层面充分供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方式与根本目的,体现生态产品公共物品特征。生态产品通过市场机制的货币收益目的是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对四川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全省生态禀赋优渥,良好的生态本底赋予四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天优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遵循“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逻辑。良好的生态本底是潜在条件优势,必须与相应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相结合,配置好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优势。结合区域分工和产业链布局,通过产业组织管理,形成产品优势。然后通过营销和品牌推广,在市场中赢得信赖和竞争优势,成为地区发展的经济优势。
2021年底四川启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首批入围试点地区包括2个市级地区与12个县级地区,入选地区主要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考核、绿色金融支持等六个重点方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总体来看,四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是生态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空间分布较散、产业联动机制较弱,相关经营风险防御体系不完善。其次是生态产品溢价不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局限在有形的物质产品,品牌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最后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还不够。相较福建省南平市、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的探索实践,四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与经验尚需进一步总结提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内涵,不宜有急功近利之心,切忌因短视政绩观损长远发展大局,应充分发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我精神,以谋子孙后代之福为初衷,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鉴于四川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效关系到本地区甚至全国人民的生态福祉。《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作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的首要原则。基于生态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从生态本底改善的供给侧、民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需求侧出发,将“价值实现”重点放在提供充足生态公共物品、促进民众身心健康、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市场工具,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货币转化,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现阶段部分地区仍对生态产品公共属性认识不足,过度强调货币化实现形式,增大生态环境损害的潜在风险。为此,各地区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强可持续理念,摒弃弱可持续认知。强可持续性理念强调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之间有限的可替代性,部分关键自然资本不能通过人造资本累积来替代其损失。弱可持续理念强调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一般可替代,自然资本的损失可以通过人造资本的累积进行弥补,只要保持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总和不变即可。强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一致,强调“生态合理性优先”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如果过度强调生态产业化,而实践中缺乏监管,容易导致变相鼓励资源开发、突破生态红线、不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平衡。可见,只有坚持强可持续理念,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增值自然资本,厚植生态产品价值,才能不断提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公益价值实现为主,辅以货币价值实现作为适当激励。从各地的实践来看,部分地区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作为工作重点,认为“价值实现”就是提高GEP向GDP的转化率。实际上,GEP核算的出发点是加强自然资本保护,而不是自然资本的价值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GEP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方面,不宜夸大其作用。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应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不断释放生态产品的公益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确保生态产品公益价值可持续供给的前提下,通过构建生态产品市场,使得生态产品货币价值实现成为可能,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生动力。
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有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强调从生产端调节而提升供给能力,满足公众对良好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而非从消费端矫正需求,实现短暂的市场供需平衡,具有较强公共物品属性。尤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系到生态安全,生态本底的保护尤为关键。因此,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对社会资本介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设置“红绿灯”,完善生态产品货币价值分享机制,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者权益,充分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通道,使得生态产品货币价值在生态产业内循环,实现其对生态环境保护充分激励。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