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以数字化为支撑,以网络巡查、预警排查、现场检查、企业自查和第三方协查为手段,提升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大气污染防控机制,积极打造大气污染问题发现、处置、整改闭环管理新模式。今年1月—9月,绍兴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省内排名同比提升1位,臭氧浓度环杭州湾城市排名第二,涉气信访数同比下降28.28%。
用电、远程、高位监控手段三探索
绍兴市充分利用电量监控、高空无人机、热成像技术等科技手段,对污染防治设施前端感知形成有效覆盖,自动溯源识别,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的非现场检查能力。一是环保电眼智能监测。对工业企业开展环保电眼监控,通过电量监测实现企业生产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启停状态的实时监控,精准识别企业违规行为。累计完成1323家企业、涉及10707台设备的“环保电眼”系统建设,发布预警警示1313家次,查处超标企业28家次。二是无人巡查远程监测。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进行排查,构建“天上巡查、地上处置”监管模式,及时发现、处置环境违法行为。累计出动无人机967架次,巡查面积473平方公里,发现并处置问题300个,基本实现“无打扰”精准执法。三是高空布点全程监测。在高速高铁、山林农田等区域设置480个高空监测点位,开展24小时360度巡航监管,自动抓拍周边3—5平方公里内火点。1月—9月累计处罚1045次,秸秆火点处置时间同比缩短10%。
管控、巡查、处置监管模式三创新
为了变传统抽查检查为数字化协同作战,解决基层管控不精准、治气技术能力不足、执法人员不够、效果不理想的难点。绍兴创新了管控、巡查、处置监管模式:一是“一点一策”精细化管控。市、区、街道三级联动,针对空气质量敏感点成立专项工作组,根据实际细化污染源清单,实施核心区立体式保洁、严控区精细化管控、防控区网格化巡查,落实“白手套”保洁制度,每周编制秋冬季攻坚快报。二是上下联动协同化作战。构建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蓝天办线上线下巡查的新型扬尘巡查模式。乡镇保持“在路巡查”状态,对发现整改不到位的及时第一时间通过“绍兴蓝天”小程序移交执法部门进行处置,蓝天办线上线下开展抽查,对发现防治责任制、动态管理制度、日常巡查机制、快速执法机制不到位的,开展一事双查。已累计录入扬尘源1667个,发现问题26889个,完成处置24501个。三是数字赋能智慧化处置。以“浙里蓝天”数字化平台为载体,通过平台线上统一指挥,线下单兵快速反应,构建“智能发现、精准处置和迅速反馈”流程闭环,形成高效的多跨协同治理能力,首期试点处置热点网格26个,处置(处罚)污染源130个。
激励、曝光、问责工作落实三保障
在强化行刑衔接、有奖举报激励、正面清单管理和环境信用约束等各类有效手段应用方面,绍兴持续增强大气污染发现和防治能力。一是以奖励激发公众参与力度。印发《绍兴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对环境污染问题举报予以奖励,鼓励公众参与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协助管理部门严厉打击各类性质恶劣、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重大社会舆论影响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1月—9月累计收到涉气举报1318次。二是以曝光强化媒体监督力度。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震慑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累计通过绍兴“今日焦点”栏目曝光大气问题3期,“越牛新闻”、绍兴日报“红黑榜”曝光扬尘问题工地15个。三是以问责推进责任落实力度。深入贯彻《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办法》,开展“一案双查”,及时约谈提醒,督促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落实污染问题发现和治理责任。目前已对落实不力的2个区、13个乡镇(街道)实施约谈,对7个乡镇(街道)和5名工作人员开展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