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践
一、工作背景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由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上海积极落实国家要求,2011年率先启动试点交易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与平台建设,2013年11月正式启动交易市场运行,探索形成碳市场建设的“上海方案”。经过多年实践,上海逐步建立了“制度明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地方试点经验。 (一)制度先行,筑牢自上而下“三个层级”管理根基 通过市政府制定出台的《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沪府10号令),明确建立起了总量与配额分配制度、企业监测报告与第三方核查制度、碳排放配额交易制度、履约管理制度等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市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出台《配额分配方案》《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核查工作规则》等文件,明确碳交易市场中配额分配、碳排放核算、第三方核查等制度的具体技术方法和执行规则。通过交易所制定发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规则》和会员管理、风险防范、信息发布等配套细则,明确了交易开展的具体规则和要求。 (二)权责明晰,打造分工有序、运转协调的监管体系 成立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市碳交易主管部门及相关委办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推进落实,依托相关专业机构负责试点日常工作,包括碳排放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及配额履约清缴管理、碳排放交易系统及交易市场管理等,并专门建成“三大平台”——上海市碳排放报送直报系统、上海碳排放配额登记注册系统以及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系统。监管保障上,建立了由政府部门、交易所、执法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监管构架,在采取金融产品形式或交易方式时,实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协调监管,平衡碳市场发展和金融风险防范。此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遴选第三方核查机构,并对第三方核查机构及其碳排放核查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三)应纳尽纳,形成“多行业+规模化+特色化”的碳排放交易企业覆盖范围 上海市碳交易纳管行业和企业范围不断扩大,由第一阶段(2013~2015年)钢铁、石化、宾馆、航空等十六个行业190余家企业,扩大到第二阶段(2016年~至今)汽车电子、水运等二十七个行业300余家企业。特别地,考虑到航空业的国际属性,上海市是全国第一个将航空业纳入到交易主体范围的试点。同时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试点第二阶段纳入了水运行业,出台了全国首个水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同时在配额分配方法和方式上,以碳排放强度为主,采用历史强度法、基准线法和历史排放法开展分配,并创新性地结合高碳能源使用提出免费发放比例,体现区域能源结构调整导向。 (四)稳步推进,持续开展规范化、多元化的碳金融创新 在保障上海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本市依托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稳步探索和发展碳金融。先后推出了借碳、碳质押、卖出回购等碳市场服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低碳化转型。同时,从合规性和市场需求出发,与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SHEAF),这是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碳远期产品,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标准化碳金融衍生品。 (一)碳交易二级市场总成交量居全国前列 上海碳市场主要交易产品为上海碳排放配额(SH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SHEAF)。本市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得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目前已纳入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行业约300家企业和约400家投资机构,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截至2021年12月底,上海碳市场配额累计交易量4481.34万吨,交易金额10.37亿元;CCER累计交易量17041.19万吨,交易金额21.05亿元,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累计成交数量437.08万吨,CCER成交量稳居全国第一。 (二)成功争取全国碳交易系统平台落地上海 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凭借上海碳市场扎实的试点经验、丰富的市场交易组织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成功争取到全国碳交易系统平台落地上海。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上海)中心自正式挂牌以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逾万人次的能力建设培训,针对碳排放交易管理部门、纳管企业、行业机构等主体开展培训交流,协助各地区加快碳交易工作推进,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三)碳交易工作充分激发企业降碳内生动力 本市纳管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能源计量及监测体系,成立了专门部门或机构负责碳排放等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企业通过理顺现有计量监测体系,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能源精细化管理策略,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挖掘节能空间,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确保了数据质量,更好地支撑碳交易各项工作开展。上海高耗能工业行业碳排放降幅明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试点企业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纳管企业实际碳排放量较启动时减少约7%,其中电力、石化和钢铁行业分别下降8.7%、12.6%和14%,减排幅度高于全市整体水平。 (四)碳资产管理有力带动节能低碳领域产业发展 随着本市碳交易试点的有序推进,大多数纳管企业已将碳配额作为关系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资产,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并且积极参与碳金融创新,将沉睡的资产变成收益,不断增强自身碳资产管理和运作能力。同时,涌现出一批核查、节能低碳咨询服务机构,催生了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新业务,碳市场建设带动了本市绿色低碳领域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新形势下,上海将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持续深化上海试点碳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试验田的作用,为全国碳市场提供借鉴,同时全力以赴、扎实稳妥把全国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